詩詞典故·共工觸不周
典源出處 《淮南子 ·天文訓》:“昔者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故塵埃水潦歸焉。”《淮南子·原道訓》:“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于淵。”《列子·湯問》亦載,文與 《淮南子·天文訓》略同,另有張湛注:“共工氏興霸于伏羲、神農之間,其后苗裔恃其強,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孫。不周山在西北之極。”另有說,謂共工與神農,視融爭戰,一般引 《淮南子·天文訓》之說。
釋義用法 傳說共工與顓頊爭帝,怒以頭觸不周山,使天地都傾斜了。后以此典形容時局動亂,棟梁崩摧; 或自然界的某些勝觀。
用典形式
【共工】 唐 ·李白:“共工赫怒,天維中摧。鯤鯨噴蕩,揚濤起雷。”宋·辛棄疾:“我笑共工緣底怒,觸斷峨峨天一柱。”
【折柱】 北周 ·庾信:“奔河絕地維,折柱傾天角。”
【天柱折】 唐·杜甫:“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天柱傾】 元 ·薩都拉:“天柱傾,天不晴,白髯使者東南行。”
【共工折】 清 ·朱祖謀:“負壑藏舟尋常事,怕蒼黃柱觸共工折。天外倚,劍花裂。”
【折天柱】 唐·皮日休:“唯愁絕地脈,又恐折天柱。”
【憂天缺】 清·鄭文焯:“易水空成填恨海,西北終憂天缺。”
【觸天柱】 清 ·丘逢甲:“共工觸天柱,西北遂傾墜。”
【不周崩摧】 清·趙執信:“君不見不周崩摧地維裂,東南海濺共工血。”
【頭觸不周折】 明 ·陳子龍:“雙成宛轉歌未闕,共工頭觸不周折。”
【昆侖傾砥柱】 宋·張元干:“悵西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柱訝不周折】 清·黃景仁:“柱訝不周折,都愁中冀荒。”
上一篇:詩詞典故《共命鳥》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冬青樹》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