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吠陀》是印度上古時期詩歌集的總稱,與中國的《詩經》、埃及的《亡靈書》并稱為世界最早的三部詩集。《吠陀》約成書于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用比古典梵語更古老的吠陀梵文記錄了古印度有關巫術、宗教、禮儀、風俗等的詩歌。“吠陀”本義為“學問”或“神圣的知識”。《吠陀》的4部本集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達婆吠陀》。“梨俱”意為“詩節”,《梨俱吠陀》有詩1028首,主要為抒情性的頌神詩,文學價值很高。既是雷神又是戰神的因陀羅在吠陀諸神中居首,他的功績之一是殺死困住河水的巨龍。紅須發、金牙齒的火神阿耆那是自然之火和祭禮之火的人格化。酒神蘇摩是手持弓箭、無堅不摧的武士形象,膜拜者認為他是能夠帶來財富之神。《娑摩吠陀》是為《梨俱吠陀》配上曲調用于祭祀吟唱的歌曲。《夜柔吠陀》講述了如何應用這些歌曲進行祭祀活動。《阿達婆吠陀》有731首詩,多為穰災祈福的巫術詩歌。最古的《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記錄了人類早期文明和文學創作,其中稍晚的部分和其他兩部《吠陀》則反映了印度上古社會的發展。《吠陀》在被規定為神圣的經典之后,成為神秘的著作,不同的傳授形成各異的派別,《吠陀》直至19世紀才正式刊印于世。恩格斯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這一最初的過程,至少就印歐民族來看,可以一直追溯到它的起源——印度的吠陀經。”《吠陀》自19世紀傳到歐洲后,世界上許多學者應用近代科學方法,對其中的宗教、哲學、語言學、社會學、文學等的豐富內涵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從而對近代諸相關學科的研究作了有力的推動。
上一篇:《同書異名通檢》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