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秋色圖
南宋· (傳) 趙伯駒作
絹本青綠
縱五六.六厘米
橫三二三.二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此圖無款印,曾藏明內府,清初為梁清標所有,鈐梁氏鑒藏印數方,后入清宮內府,有乾隆、宣統諸印璽,著錄于清《石渠寶笈初編》。
明代朱標題跋,謂洪武八年(1375)裝裱此圖時,題為名“趙千里江山圖”,并云:“觀斯畫景,則有前合后仰,動靜盤桓,蓋為既秋之景,兼肅氣帶紅葉黃花,壯千里之美景,其為畫師者若趙千里安得而易耶!”《石渠寶笈》進一步定為“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現在鑒賞界大都認為出于北宋畫院高手,為工整細密的青綠山水一路,北宋以后沒有這樣的藝術水平,但由于無款,所以畫商托伯駒大名,以增其價。
江山秋色圖
《江山秋色圖》采用傳統的橫卷形式,圖中群山綿亙,郁郁盤盤,奇峰、幽谷、疊嶂、層巖相互穿插,江水、溪流、懸瀑、鳴泉映帶其間,遂覺靜中有動,質實和虛靈相融會。整個結構復能遠近呼應,縱橫交織,江與山統一于畫面空間,氣勢十分雄偉。在這基礎上,作者精心安排無數細節。隨著自然丘壑以位置寺觀、樓閣、廊榭、亭臺;環繞著它們,松柏柳桐楓檜等直立、偃蹇、倚斜、側出;山腰竹林成行,水邊花樹弄姿;幾處圍墻里,層樓飛閣高下參差,或藏或露,墻外景色無不宜人。山徑、棧道、橋梁以及車馬舟楫,便利了交通,復作看山、觀瀑、對話、張網、蕩舟等生活動態,和江山打成一片。還有雁落平沙,鳧弋水面,好像與人同樂。全圖可分為許多小景,形形色色而又處處生機,人物往來其間以溝通連綴,組成了物我整一之美。就這樣,賦予藝術欣賞以更深層次,真是情趣無窮,耐人把玩,不忍釋手。
換句話說,全卷融會了壯麗、奇偉、險峻、平淡、幽邃、清遠、厚重、空靈種種境界,通過山形水貌、筆墨丹青譜成一部渾深清越、扣人心扉的交響樂。
《江山秋色圖》是繼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之后的另一幅青綠山水代表作,但筆墨功力更加成熟老練。山石土坡以小斧劈為主,參以流暢多變的長線條,根據山石脈絡或皴擦,或點簇,頓挫緩急、虛實輕重因勢而成,勁健秀潤,繁密中見簡括,工整中顯靈變,具有強烈的韻律感。設色以石青、石綠為主,針對山石坡岸林木的體質、距離、凹凸等變化而分別處理。近處山石竹樹較明亮,多用石綠和赭石;深山幽谷,多用石青,偶施墨色;遠處山林則以淡墨、螺青渲染;水和天先用花青,再酌加淡石青;山間云氣以空白和粉填互補,既濃郁厚重又輕清虛靈。至于近處溪流的深青和坡岸的淡綠、淡赭,相互掩映,生動異常。尤其是作者的設色從屬于運筆,以沉著的輪廓皴擦作為青、綠、赤、赭等面塊的基礎,因而墨、色抱合,質感與立體感隨之而來,大大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可以說,《江山秋色圖》在院體氣格中滲以文人畫的韻致。青綠的明麗和水墨的澹雅相結合,色調上由濃郁轉為輕清,標志著青綠山水由唐到宋的一大發展,也可視為大青綠通向小青綠的橋梁。
南宋曹勛嘗聞伯駒、伯骕兄弟論寫人物動植云:“畫家類能具其相貌,但吾輩胸次,自應有一種風規,俾神氣翛然,韻味清遠,不為物態所拘,便有佳處。”(《松隱文集·徑山續畫羅漢記》)這段話也能說明伯駒山水畫的風格。明董其昌稱贊伯駒、伯骕“精工之極,又有士氣”(《畫旨》)。張丑說伯駒《山圍圖》“筆法古雅,不作纖細嫵媚之態”(《清河書畫舫》)。以上所述有一共同點:伯駒的畫沒有作家氣習,而《江山秋色圖》正是如此,那么說它是規擬伯駒之作,也未嘗不可吧!
上一篇:《四梅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萬松金闕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