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學的影響和價值
荀子其實是儒家經學早期傳授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兼通諸經,應劭《風俗通·窮通》謂:“孫卿善為《詩》《禮》《易》《春秋》。”漢代儒學,不僅“禮學”出自荀學,“詩經學”乃至于“春秋學”都與荀學有關。唐代韓愈批評荀子“大醇而小疵”。自宋代以后,理學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貶抑荀子,將他從儒家“道統”中排除出來。清代學者意識到荀子思想的價值和影響,逐漸挖掘出他對儒家經典傳承和促進經學形成發展的重要作用。清儒汪中著有《荀卿子通論》,認為“荀卿之學,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并對荀子的“傳經”做了詳細考證。荀學的傳承盡管在歷史上一度沉寂,受到誤解,但如張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等人,還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
荀子關注現實世界的變化,在堅持儒學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客觀公正地分析評價齊、趙、秦、楚諸國政治、軍事、社會風俗,總結提煉思想理論,體現出務實理性的精神,為儒學適應時代環境,進而尋求新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的學說綜合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參考法家理論,發展了先秦儒家的道德學說和政治理論,具有鮮明的批判和會通色彩,是百家爭鳴走向儒學獨尊的重要環節,對秦的統一和之后中國的政治體制及學術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說:“平心而論,卿之學源出孔門,在諸子之中最為近正,是其所長;主持太甚,詞義或至于過當,是其所短。韓愈大醇小疵之說,要為定論。”
上一篇:考證辨偽新知為主——《十三經注疏》(附《孝經》)
下一篇:董仲舒與《春秋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