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詩;教誨詩
教育詩的主要目的在于對人進行教導。這一術語的通常含義是指進行道德教誨的詩歌,也指傳播天文、數學、修辭、哲學等方面的技術、知識的詩歌。從美學上看,教育詩可能是文學發展的最早的形式。我們所掌握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獻,包括東方的、希伯來的、希臘的,都是以詩歌形式出現的,把音律作為增強記憶的方法,使人們便于諳記、掌握所學的內容。一切文學的萌芽多為諺語、格言詩句、容易記憶的韻文之類。自這些古代的萌芽形式開始,西方的教育詩不斷發展,在基督教興起的最初幾個世紀,教育詩又在北歐進一步發展起來。按照賀拉斯關于詩歌要集教育與娛樂于一體的觀點,真正的教育詩歌既要介紹某種知識,又要提供作者對知識的主觀體驗,如維吉爾的《農事詩》。
就詩歌類型而言,很難對教育詩歌下一定義,而且它與一般的詩歌情趣也有些不符。亞里士多德曾明確把教育詩歌排除在詩歌領域之外,宣稱:“荷馬應當被稱為詩人,但恩培多克勒應被稱作自然哲學家,而不是詩人。”(《詩學》)公元9世紀時,奧維德貶低介紹技術的詩歌,認為這種詩歌微不足道(《哀歌》)。17世紀時,當教育詩歌開始在英國流行時,托馬斯·霍布斯對之進行了抨擊,他寫道:“詩歌的主題應該是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然的因果規律。”他認為詩人不應當在寫作中“使用任何科技的術語,包括機械科學的術語和人文科學的術語”。雖然如此,教育詩歌很早就進入西方文學的主流,從古代起,歷經了中世紀、文藝復興、17和18世紀的文學直至現代,教育詩歌經久不衰,有時還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古代的教育詩歌
西方最早的教育詩作是公元前8世紀希臘詩人赫西奧德的《神譜》與《工作與時日》。這兩部作品也代表了兩種互相關聯的教育詩歌寫作方式。兩首詩歌的共同目的是“教育”,即對讀者或聽眾進行教導、傳授知識。但是,赫西奧德的作品表明,教育詩可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表現兩種不同的主題。例如,《神譜》講的是神話傳說,關于神的知識,重點是追尋諸神的譜系,告訴讀者諸神的特點或宇宙萬物的特性,人應承擔的精神義務,人的文化淵源以及人類過去經歷的重要事件等。而《工作與時日》講的則是關于勞動技術的知識。一般說來,教育詩歌都可以劃分為這樣兩種類型,一類是給讀者介紹客觀世界的一般性知識。另一類是給讀者講授專門技術的具體知識。
希臘文學從理論上把作為六音步長篇詩歌的一個分支的教育詩,和以抒情詩歌形式寫作的教育詩歌區分開來。雖然后來的教育詩歌采用了哀歌體和抑揚格音步,但是直接承襲赫西奧德風格的作者仍繼續用六音步的格式。這些按照赫西奧德模式寫作的教育詩歌(今已大部散失)就被稱為赫西奧德派詩歌。公元前6世紀至5世紀時,出現了哲學家、道德家的作品,其代表人物有色諾芬(創作盛期約在公元前533年)、巴門尼德(約在公元前450年前后)、恩培多克勒(創作盛期約在公元前444—441年)。從現存的詩歌片斷來看,教育詩歌在當時已經形成一種具有教導意義的文學類型,其目的在于宣傳關于宇宙的理論知識。在以后的一段時期,教育詩歌從希臘文壇上消失了,過了幾個世紀在亞歷山大時代才重新出現。這種重新出現的詩歌是手冊式的“應用詩歌”,承襲了《工作與時日》的格式。亞歷山大時代的亞拉圖和尼坎德等作者,代表了當時在大都市流行的新時尚,喜愛堆砌知識、講究技巧、炫示博學的詩歌。當時的希臘則把教育詩歌當作一種為這一目的服務的次要形式;這種傾向一直繼續到大約公元4世紀。
在羅馬文學中,教育詩歌的創作引人注目。從恩尼烏斯、阿克齊烏斯等早期作家開始,羅馬詩人就對這種詩歌形式進行了實驗。公元前1世紀時,教育詩歌的興盛達到頂峰。當時已經有了恩培多克勒詩歌的譯文。西塞羅在青年時期就改寫了亞拉圖的《星空現象》一詩。后來出現的兩部教育詩杰作是盧克萊修的《物性論》和維吉爾的《農事詩》。《物性論》是闡述性的長詩,涉及科學、倫理學和唯物主義哲學。《農事詩》是一篇內容優美、結構勻稱的詩歌,共計2188行,主題是“如何務農”。這兩篇詩歌非常符合起源于七個世紀前的兩種教育詩歌的要求。賀拉斯的《詩藝》(約公元前13年)和奧維德的《愛的藝術》《論容飾》以及《愛的醫療》(約公元前1年)都與教育詩這一類型有關,但表達的情趣則與上述作品大不相同。賀拉斯的“教育”主要是美學上的,而不是具體方法上的。他的書信體詩作《詩藝》是文藝批評史上的杰作,有助于提高讀者的文學觀察力和鑒賞情趣。他在這首詩中提出的美學理想十分切近教育詩的宗旨:“能熔實用與優美于一爐,合怡情與教育為一體的作者,便是管領一代風騷之人。”奧維德的詩作對性及社會問題以精彩的反語筆法作了夸張式描述,同樣顯示了其教誨功效。古羅馬文學黃金時代的四位主要詩人都致力于教育詩的創作。他們之后,繼續有一些次要的教育詩作問世,例如馬尼利烏斯關于星象學的五卷詩。
總的說來,古代教育詩歌的創作基礎,是人們對于科學、宗教同生活之間關系的認識。教育詩歌既具有反映人們如何發現知識,發明技術的記述作用,又具有幫助人們學習知識、掌握技術的應用功能。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與技術傳播的途徑增多,教育詩的功用便相應減少了。人們更多地應用其他文體,來傳播知識與技術。宣揚道德多用散文形式。傳播技術的論文和說明書一般也都采用散文形式。
二、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詩歌
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方的中世紀文學都是教育性的,因為當時的文學深受基督教影響,而強調對讀者進行道德教誨與啟示。從馬蒂納斯·卡佩拉的《墨丘利神和語文學的婚姻》到斯賓塞的《仙后》,體現各種教義和道德規范的諷喻詩作層出不窮;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可推《玫瑰傳奇》。此外,中世紀文學中還有大量的詩體編年史、百科全書、圣徒傳、圣徒劇、傳教書和格言集,也都可以歸入廣義上的教育詩歌類。喬叟在其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尼姑的教士講的故事”一篇結束處寫道:
因為圣保羅說過,所有作品都包括在內,
只要按照我們的信仰去寫,就是智慧;
摘取果實吧,留下外殼。
這幾句詩代表了中世紀人的普遍態度:一切知識和思想都須符合基督教的真理。
中世紀的文學雖然包含了正確與錯誤的知識,充斥了道德教誨的內容,但仍有一些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例如,但丁的《神曲》,一些傳奇故事,以及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文藝復興又進一步推動了建立在古希臘、拉丁模式基礎上的教育詩歌的發展。這場偉大的文藝運動發源于16世紀前夕的意大利,一直延續到18世紀的英國。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通過重申以藝術形式傳授知識這一古代思想,而在理論上成為這一時期教育詩的前導。教育詩歌在英國從16世紀中葉開始就十分盛行,到了18世紀中葉,在抒情詩歌領域實際上已居主導地位。
三、18世紀及以后的教育詩歌
18世紀的英國出現了教育詩創作的盛況,各種音律形式、各種題材的作品大量問世。這個時期英國教育詩的特征是:在注重內容的真實性與知識性的同時,十分強調技巧的精妙與描寫的優美。其中最典型的作品是詹姆斯·湯姆遜的《四季》(1726)。與古典時期的教育詩作相比,這部詩作有著相當明顯的不同特色。它強調給讀者介紹更為廣泛的知識而不注重詳述專門知識;它注重描寫自然景色而不敘說勞作過程;它為讀者展現田園生活之美而不顯示農事勞作之苦。
湯姆遜的《四季》詩于1759年被譯成法文。后來法國著名的詩人雅克·德·里爾(1785—1813)翻譯了維吉爾的《農事詩》,發表了有創見的作品《花園》,在把這種描述類型的詩歌引入法國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德國文學上的教育詩歌主要是指中世紀那種道德教誨詩歌,如弗賴丹克的《謙虛》(1215—1216)或胡戈·馮·特里姆伯格的《馳騖者》(約1300年);或者是指宗教改革的諷刺詩歌,如塞巴斯蒂安·布蘭特的《愚人船》(1494)或托馬斯·穆爾納的《愚蠢的誓言》(1512)及《愚懦者》(1514)。在西班牙文學中,教育詩歌只是在“黃金時代”偶爾出現過一個短暫時期,其形式仍是道德論說或美學討論,主要的作家有弗朗西斯科·帕切科、洛佩·德·維加和塞萬提斯等,但他們的這類詩作影響不大。在這一時期,意大利的教育詩歌并不盛行,有影響的只是一些模仿維吉爾《農事詩》的作品。
這個時期的歐洲也出現了一些道德論說詩,如帕里尼的諷刺詩以及蒲柏的《批評論》和布瓦洛的《詩藝》等。在廣義上,道德論說詩可屬于古代形成的、以傳播知識技術為目的的教育詩范疇。但是知識教育詩與道德教誨詩之間的界線是分明的。一般的諷刺詩可歸入道德教誨詩一類。諷刺詩作者或道德詩作者均以幫助讀者提高道德修養為宗旨,而狹義的教育詩作者則以給讀者介紹知識與技術為目的。
英國的農事詩式教育詩歌,在18世紀晚期考珀的《任務》(1785)發表后,便逐步衰落。雖然直到19世紀初,仍有一些農事詩問世,但是這種類型的詩歌在英國文學史上已屬回光返照,盛期不再了。英國教育詩歌的特點是主觀隨意、富于對自然景物的欣賞色彩。古代的教育詩一般分為介紹有關自然的知識與介紹利用自然資源的技術兩類。而18世紀英國的教育詩則往往將這兩類合而為一,悉心探究自然存在的奧秘,旨在引導讀者認識、了解乃至欣賞自然之美。
教育詩歌的歷史發展,總是與各個時期的科學知識發展相一致的。赫西奧德以后的早期作者所寫的教育詩,實際上是與希臘愛奧尼亞人當時在理論上取得的重大進步相一致的。其后,教育詩歌的興盛又緣于亞歷山大時代科學的發展。古羅馬是一個追求技術進步的時代,應運而生的便有盧克萊修和維吉爾的教育詩作。文藝復興時期萌生的“新科學”在意大利及英國的教育詩歌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啟蒙時期英國牛頓的學說,也為這一時期產生的大量教育詩提供了材料。文學史上教育詩歌的產生與發展雖然并不完全是由人類科學史上的各種進步直接促進的,但是可以說,教育詩歌的確反映了人類歷史上科學發展的成就并且表現了人類獲得新知識后臉上所閃現的喜悅。
上一篇:意象
下一篇: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