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人倫·五常
華夏社會固有的價值系統。即仁、義、禮、智、信,與 “三綱”合稱“三綱五常”,簡稱 “綱常”,被認為是儒教倫理的核心所在。其實,仁、義、禮、智、信等,是華夏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與 “三綱” 原是兩回事。在孔子之前,這些術語已經廣泛流行,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孔子以繼承弘揚華夏傳統文化自命,當然也就繼承了這些傳統的價值范疇,不過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并將其作為“君子”之道的基本內容。但孔子是泛言,而且不止仁義禮智信這五個范疇,至孟子受 “五行” 觀念的影響,始有意將這些范疇合為一個系統: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再加上“誠” 即 “信”,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價值系統。漢儒董仲舒在他那篇劃時代的 《天人三策》 中說:“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 這便是把仁、義、禮、智、信稱為 “五常” 的最早出處。所謂 “常”,就是永恒不變之道。盡管歷代儒家對 “五常” 的解釋不盡相同,但以仁為仁愛、義為道義、禮為知禮、智為智慧、信為誠信,卻是古今通義。這是作為 “君子” 的基本條件,用現代的時髦語言來說,就是 “紳士風度”。佛教傳入中國后,也不得不接受 “五常”,甚至以其 “五戒”來比附 “五常”。如北齊顏之推說: “仁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之禁也; 禮者,不邪之禁也; 智者,不淫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由此可見,“五常”在傳統社會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五帝
下一篇:哲學·命題·五德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