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音韻
該術語是一體主義詩歌的倡導者茹爾·羅曼(原名路易·法里古勒,1885—1972)在與友人喬治·舍奈維埃爾討論一種新的做詩技巧時所使用的。J·伊蒂埃把這種新的技巧稱做“古典—現(xiàn)代詩體”。一體主義者往往使用常見的傳統(tǒng)韻腳,但在“適合詩歌的輔音韻”中,他們卻摒棄了元音韻腳而代之以相同的輔音押韻。這些輔音至少有一個位于某個元音之前或之后。和元音韻相似,輔音韻可以是單韻,即只有一組相同的輔音(mer/cor ),可以是雙韻(peste/buste),也可以是富韻(ruche/reche);還可以有陽韻(bonheur/mort),陰韻(sentinelle/nulle)以及陰陽韻(seule/sol)。他們還提出一種“倒韻”,就是同韻詞中的同音輔音順序顛倒(riche/cher);甚至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種“不完全倒韻”(sac/col)。輔音韻詩歌的倡導者認為:鑒于輔音韻具有豐富多彩、錯綜復雜的特征,這種詩歌優(yōu)于法國古典詩歌。但是批評家格雷蒙則表示異議,指斥這些理論多屬荒謬。羅曼在其《一體的生活》(1908)及《頌歌與祈禱文》(1913)兩部詩集的作品中都使用了輔音韻。威爾弗雷德·歐文的“半韻體”詩也可能受到過羅曼的影響。(參見“近似韻”及“一體主義”等條)
上一篇:赫米爾王頌
下一篇:辛伯達航海旅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