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音節詩行
該詩行大約在11世紀中期出現在法國詩歌《圣阿萊西克行述》中,稍后又出現在《羅蘭之歌》中。這種詩行在第四個音節之后有一停頓,并且在第四和第十個音節上有兩個固定的重音。在意大利,十音節詩行出現于12世紀早期,并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所使用。英國的喬叟很可能通過這幾位意大利詩人的作品發現了十音節詩行。在他的影響下建立了十音節五重音詩行這種詩行。后來它成為英詩中一種普遍使用的詩行,也是十四行詩、英雄雙行體和無韻詩體的基礎。十音節詩行中音節的實際數目,在各種語言里亦有變化。法語十音節詩行通常有11個音節,因為句尾往往有一個多余輕音節;如果在史詩的行內音頓上進一步再增加一個音節,那么一行就可能有12個音節。由于要求句尾有一個輕音節,意大利十音節詩行總是至少有11個音節。在英語中,句尾有時也有一個輕音節。另外,詩行第一個音節有時可以省略,這樣十音節詩行就只有9個音節。在實踐中,多余的音節也往往可采用各種省略形式將它刪去。
上一篇:北山
下一篇:華裔馬來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