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新刊校訂集注杜詩
杜詩注本。三十六卷。宋郭知達輯,曾噩校刊重刻。收入《四庫全書》時易名為《九家集注杜詩》。知達,成都人,生平事跡不詳。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輯成此書,刻于成都。其自序云:“杜少陵詩世號‘詩史’,自箋注雜出,是非異同,多所牴牾。至有好事者掇其章句,穿鑿附會,設為事實,托名東坡,刊鏤以行,欺世售偽,有識之士所深嘆。因輯善本,得王文公、宋景文、豫章先生、王原叔、薛夢符、杜時可、鮑文虎、師民瞻、趙彥材凡九家,屬二三士友,各隨是非而去取之。如假托名氏,撰造事實,皆刪削不載。精其讎校,正其訛舛,大書鋟版,置之郡齋,以公其傳。庶幾便于觀覽,絕去疑誤。”曾噩,字子肅,福建福清人,宋光宗紹熙朝進士,官至廣東漕使。因不滿于舊本“紙惡字缺”,所以“茲摹蜀本,刊于南海漕臺。會士友以正其脫誤,見者必當刮目增明矣”(重刻本自序)。書刊成于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舊稱“漕臺本”。全書三十六卷,古今分體編年,前十六卷古詩,后二十卷近體。所集九家之注,以趙次公為最多,杜田、薛夢符、鮑彪、師尹次之;不標姓名,或稱為“舊注”者,多為其他宋本所謂的“王洙注”,為數也不少;其馀王安石、宋祁、黃庭堅三家,偶有征引而已。此書刪去托名蘇東坡的偽注;它本的“王洙注”,書中雖在序言中提及王洙之名,但引用時卻不標姓氏,蓋因其是否出于王洙,很可置疑也;趙次公是宋代杜詩注家中用力最勤,成就較高者,曾噩稱之為“少陵忠臣”,此書不僅大量引錄其注,且在遇有注家意見相左時,又往往以趙注決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別裁有法”,要非溢美。郭知達刻本已久佚,曾噩刻本則流傳至今。收入《四庫全書》者即武英殿藏曾刻本,嘉慶年間又曾翻刻。四十年代洪業即據以編成《杜詩引得》。其序言云:“其本中之二十五、二十六兩卷中之注,皆贗品也。夫郭知達刻本成于淳熙八年,其中自不能有二十馀年后蔡夢弼《草堂詩箋》之注;曾噩重刻本成于寶慶元年,其本自不應載元初劉辰翁評杜之語。”實乃原本殘缺,后人據它本抄補者。此本于嘉慶二年(1797)毀于火,但曾刻本仍有兩種殘本存世。一種存五卷,現在日本靜嘉堂書庫;一種存三十一卷,抄補五卷,原藏瞿氏鐵琴銅劍樓。三十年代,張元濟借以制成鉛皮版,未及付印而抗戰爆發。所幸其版未毀于戰火,1982年中華書局據以重新制版印行。此本所缺之五卷,乃據嘉慶翻刻本抄補;中華印行時,版面侵蝕、字跡模糊之處,因原書其時不知下落,也只能據嘉慶本補全。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善本叢書卻在1985年影印了這部瞿氏藏本。據其書之序跋,知此本在抗戰初期從鐵琴銅劍樓流出,為上海商人沈仲濤購得,后攜去臺灣,秘不示人,死前捐贈臺灣故宮博物院,遂得以影印刊行。此本雖非完璧,但也可見當年印制之精美,確如瞿鏞《鐵琴銅劍樓書目》所云“字體端勁,雕鏤精善”及黃丕烈《百宋一廛書錄》所稱“開板宏爽,刻鏤精工”。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文質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無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