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政壇和文壇的風云人物。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梁啟超少年得志,十一歲考中秀才,十六歲考中舉人,主持廣州鄉試的考官當即把自己的妹妹許配給了這位來自廣東新會鄉下的少年才子。十八歲時慕名入康有為的萬木草堂,聽康氏的“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耳目一新,思想為之一變。1895年,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梁啟超隨康有為發起了史稱“公車上書”的請愿行動,名震朝野。此后,追隨康有為,在上海主編《時務報》,在長沙主持時務學堂(蔡鍔將軍就是第一班年齡最小的學生),鼓吹變法維新,成為新黨的頭面人物,與康有為合稱“康梁”。梁啟超曾經鼓吹“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在東京主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繼續鼓吹君主立憲,指點江山,評論時政,一直到民國初年,都是輿論界的“驕子”。其文章膾炙人口,風靡一時,被人譽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1905年,清廷發表“預備立憲”的上諭,并派出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歐美憲政,這五位大臣卻對所謂憲政一竅不通,只得暗中請當時還被清廷明令通緝的“憲政專家”梁啟超代為起草了一份“憲政考察報告”,回國交差。民國建立后梁啟超返國,進入政界,創建進步黨,曾先后出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與段祺瑞政府的財政總長。在袁世凱稱帝前夕,梁啟超撰寫了一篇唱對臺戲的文章,袁世凱得知后,急忙派人找到他,要以二十萬大洋的巨款,買下這篇文章,當即遭到拒絕。梁啟超不顧袁世凱的百般威逼,將此文在報上公開發表,轟動一時,被人視為“討袁檄文”。之后,他又策動學生蔡鍔在云南首舉反袁護國的義旗。二十年代他退出政界,埋頭從事學術研究,為著名的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導師(另三人是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之一。梁啟超精力過人,興趣廣泛,舊學新學,政治、經濟、史學、哲學、宗教學、文學、法學等等,甚至連所謂“聲光電化之學”,無不涉獵,堪稱“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的文集《飲冰室合集》多達一百四十八卷,還并不是他著述的全部,就已有一千四百多萬字,可謂“著作等身”的“千萬富翁”。曾有人寫了一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史》,請梁啟超作序,他興致一來,說古論今,東西比較,幾天的時間竟洋洋灑灑寫了六萬多字,幾乎跟原書不相上下,于是干脆單獨成篇,這就是至今仍負盛名的《清代學術概論》一書。梁啟超思想博雜多變,連他自己也把握不了,他有一句口頭禪:“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其前后矛盾,由此可見一斑。
上一篇:《曹雪芹》文學成就介紹
下一篇:什么是《附: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