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古主義;原始主義
尚古主義者是指愿意選擇按當時的社會標準來說是較為落后或較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那種人。在尚古主義者看來,他所選擇的生活模式存在于,或者被公認曾經存在于過去某時代的文化,或者存在于當時社會但屬于某個較原始、較不開化的階級的文化之中,或者是存在于當時世界上另外某處較為原始的某個民族的文化之中。他也好像是生活在自己的孩提時代或青少年時代的經歷之中,生活在某種就心理學而言是屬于較初級的(非理性的、甚至是下意識的)階段。
這種尚古主義的主題,幾乎在所有的文學當中,都曾經出現(xiàn)過:在古典主義與中世紀的文學中出現(xiàn)過;在文藝復興后期,法國散文學家蒙田曾經在他寫的散文《吃人的生番》中,贊美過這種幸福、純正、接近于自然的原始生活。蒲柏也曾經羨慕過那些未經教化的印第安人。18世紀,人們對尚古主義的興趣在盧梭贊美兒童更加接近于自然的虔信派理論中得到充分表現(xiàn)。華茲華斯曾贊揚牧羊人和兒童的超人智慧。梭羅告訴我們說:“我們并不是乘坐在火車上,倒是火車在乘坐我們。”蘭波的詩歌作品更是公然地顯示出他對歐洲和教條式的基督教的輕蔑,他向往東方式的“祖國”,他認為那才是他個性和思想的象征。D·H·勞倫斯和蘭波一樣,譴責西方文明,鼓吹要回到一種更古老的,以承認自然的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生活方式中去。不過,對于文明生活中所謂的“惡”的性質究竟是什么,產生這種“惡”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始生活方式究竟有什么積極意義以及能恢復到一種什么樣的原始程度,很多尚古主義者的意見卻很不一致。
尚古主義也曾被用來支持在文藝鑒賞和詩歌理論方面的革命。在18世紀,G·維柯、布萊克威爾、布萊、赫爾德以及其他許多文藝批評家,為了反對新古典主義刻板生硬的文風,都曾經贊美過原始的詩歌,如荷馬的詩歌、《舊約》中的詩作、莎士比亞的作品、莪相詩歌以及“農民詩人”的作品等等。有些批評家認為,可以把這種詩歌的一些特點(由衷而發(fā)、粗獷而質樸、高尚以及對強烈感情的自由抒發(fā)),作為衡量其他詩歌的標準。華茲華斯關于詩歌題材的選擇和遣詞用語方面的一些理論也反映了這種尚古主義的傾向。當代的一些理論家受到現(xiàn)代心理學和人類學的影響,認為詩歌以及宗教、禮儀等是原始精神活動的反映。例如,有些批評家追隨榮格,認為文學的力量與價值就在于它能有效地反映出人類的原始模式,這種原始模式是儲存在潛意識的種族記憶之中的,而人類總是不時返回到這種模式中去尋找精神力量。后來,這種原始模式,又在庫馬拉斯瓦米、艾里亞德以及其他哲學家的理論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他們認為,所謂原始的藝術,就是抽象真理的一種象征性表現(xiàn);它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會有的一種“正常的”“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而西方世界關于藝術的一些現(xiàn)實主義的和表現(xiàn)主義的理論,也和一般的西方文明一樣,是一種歷史上的反常現(xiàn)象。
也有一些人對尚古主義持批評和貶抑態(tài)度。尤其是在那些持歷史進步觀點的人們當中,反對尚古主義的傾向更為明顯。伏爾泰就曾經攻擊過盧梭和其他尚古主義者。在20世紀,巴比特認為尚古主義是逃避現(xiàn)實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由于它主張向“非理性”的生活方式投降,所以它實際上是要“推翻人道主義的和宗教的準則”。因此,它不能代替人類已有規(guī)范的才智、意志以及真正的社會意識。由此可見,歷史上長期以來,關于尚古主義與反尚古主義的爭論只不過是關于人類美好生活的標準這個在更大范圍內的爭論之一部分而已。
上一篇:對話
下一篇:巴基斯坦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