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佛教·般若經(jīng)
般若類經(jīng)典的匯編。全稱《大般若波羅密經(jīng)》,般若是梵語的譯音,意譯為智慧,但不是通常所說的智慧,而是特指能觀照萬物性空的一種宗教智慧,因此中國南朝時期的僧肇曾用“圣智” 來翻譯它,以區(qū)別于世俗所說的智慧。波羅密也是梵語的譯音,意謂“到彼岸”。這部經(jīng)典的意思就是: 通過偉大的般若智慧,到達涅槃之彼岸。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叢書式的經(jīng)典,分為十六會 (“會”相當于 “編”),在中國廣為流傳的 《金剛經(jīng)》 就是其第九會 (編) 內容的節(jié)譯。最早將般若學介紹到中國來的是西域名僧支讖,他在東漢末年來到洛陽,譯出 《般若經(jīng)》 的第四會(編),名為 《道行般若經(jīng)》。其后,支謙、竺法護、鳩摩羅什、菩提流支等相繼譯出一些,到唐太宗時,玄奘將其全部譯成漢文,竟多達六百卷。《般若經(jīng)》 的核心內容是講 “空”,具體分成二十空: 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勝義空、七有為空、八無為空、九畢竟空、十無始終空、十一無散空、十二一切法空、十三本性空、十四自相空、十五不可得空、十六無性自性空、十七有性空、十八無性空、十九自性空、二十他性空。一句話: “一切皆空”。其所謂“空”,并不是空無所有,無物存在,而是說萬事萬物沒有質的規(guī)定性和獨立的實體,只是因緣合和而成,用近代哲學術語來表述,就是宇宙萬有不過是人們感覺的復合,都是幻有,皆非真實,所以都是空,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 “自性本空”。證人空性者即獲得般若智慧,而得此智慧者就能達到一種自由無礙的心境,不受我執(zhí)或我欲的困擾。《般若經(jīng)》是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被稱為大乘佛教之母。
上一篇:史學·史部·考據(jù)學
下一篇:哲學·范疇·良知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