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 隋唐時期: 漢學《詩經》學的統一·風雅興寄
唐初承六朝遺風,文壇上宮體詩盛行,形式主義文風泛濫,陳子昂高舉“風雅”“興寄”的復古大旗反對無病呻吟、雕琢辭藻脫離現實的唯美主義傾向,開創了唐代詩歌革新運動。他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說:“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廢,風雅不作,以耿耿也。”“風雅”本是《詩經》的詩體分類;“興寄”本是《詩經》“托物起興”,“因物喻志”的比興方法,在此則皆借代為《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陳子昂提倡繼承《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關心民生饑苦,反映社會現實。其后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主要詩人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也都提倡繼承《詩經》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反對形式主義文風。如李白《古風》其一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五云:“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元稹《樂府古題序》云:“自 《風》《雅》至于樂流,莫非諷興當時之事,以貽后世之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 的唐代新樂府運動領袖白居易,更是推崇 《詩經》“補察時政”的政教功用。他在《與元九書》中說: “人之文,六經首之。就六經言,《詩》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 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又說: “噫! 風雪花草之物,《三百篇》 中豈舍之乎?顧所用何如耳。設如 ‘北風其涼’,假風以刺威虐也; ‘雨雪霏霏’,因雪(原本無因雪,據《全唐文》校增) 以愍征役也; ‘棠棣之華’,感華以諷兄弟也; ‘采采芣苢’,美草以樂有子也。皆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白居易繼承《詩經》風雅興寄的傳統,創作了大量諷喻詩,“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詩經》影響極其深遠,不僅詩歌,其它各種文體的創作中也都自覺地繼承其批判現實主義傳統,以文學為政治工具,這始終是中國文學的主流,也可謂之為“民族特色”。
上一篇:詩經研究著作·風詩名新解
下一篇:詩經研究·兩漢:《詩經》經學的興起與興盛·魯詩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