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著作·詩三家義集疏二十八
(清) 王先謙撰 王先謙 (1842—1917),字益吾,晚號葵園,湖南長沙人。同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國子祭酒,江蘇學政,四十七歲告歸以后,即潛心撰述,以治學嚴謹,涉獵廣博,撰著輯集宏富而著稱。任史館編修期間,纂有《東華錄》一百二十卷、《續東華錄》四百三十卷。任江蘇學政期間,曾羅致文人,從事古籍和歷史文獻的編輯刊印工作,匯刊有《續皇清經解》一千四百三十卷、《南菁書院叢書》一百四十四卷。編有《漢書補注》、《后漢書集解》、《荀子集解》、《莊子集解》、《續古文辭類纂》、《律賦類纂》、《駢文類纂》。著有《虛受堂文集》十五卷。王氏的《詩三家義集疏》是其以畢生精力完成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初名《三家詩義通繹》,始寫于中年,江蘇學政任上僅至《衛風·碩人》而中輟,晚年續成全書,刊行于民國四年(1915),時年七十四歲。《詩經》傳授于漢代,分為齊、魯、韓、毛四家,齊、魯、韓三家以今文傳播,當時立為官學。毛詩以古文書寫,只在民間流傳。東漢前期,古、今文斗爭中,古文學派逐漸占了上風,毛詩流傳也隨之日見廣遠,而三家詩逐漸衰微。齊詩亡于漢魏之間,魯詩也只流傳至晉代,韓詩亡在最后,唐宋以來,也只有經后人整理的《韓詩外傳》十卷行世,時人已無法窺得韓詩的全貌。自宋代王應麟《詩考》以后,歷代學者對三家詩分別作了采摭搜羅,成績斐然。清代訓古和輯錄古代典籍之風盛行,經范家相、阮元、丁晏、馬國翰、陳壽祺、陳喬樅、魏源等著名學者的共同努力,凡古籍中保留的三家詩義,大體上搜尋殆盡。王先謙在前代學者研究三家詩的基礎之上,融匯貫通,歸納總結,使三家詩說之輯集達到完備程度。一部《詩三家義集疏》在手,即可了解三家詩說的存佚,避免翻檢尋覓之勞。本書體例頗有創意。首先采用三家詩已有研究成果,將《邶風》、《鄘風》、《衛風》合為一卷,還三家詩二十八卷的舊貌。《詩經》原文以下,先列秦漢以來各種典籍中有關三家詩的佚文遺說,集疏中首列毛傳鄭箋,次引宋至清數十位《詩經》學者的論說,雖兼收并蓄,亦精加選擇,王氏的創見,常以案語形式出現,條分縷析,列次分明。王氏認為,“毛傳巨謬”,因此志在存三家詩義,還《詩經》之本來面目。“秦漢之際,經亦幾亡,毛傳乘隙奮筆,無敢以為非者,古文勃興,永為宗主。幸三家遺說猶在,不可謂非圣經一線之延也。”王氏對三家詩義過分鐘愛,對毛詩說的微詞頗多,偏頗之處在所難免。
上一篇:詩經研究著作·許氏詩譜鈔一
下一篇:詩經研究·舞的關系·舞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