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草亭先生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六卷,詩四卷,清周篆撰。篆(1642~1706)字籀書,號草亭,江蘇吳江人。不樂仕進,布衣一生,但半生都在奔波,足跡遍于中國,北至燕趙,南到夜郎、滇黔、南粵一帶,遍游名山大川,考察了天文、地輿、河渠、鹽鐵、兵農、禮樂等有用之學,可能也是一位有志于反清之士。
周詩多記其行蹤,詩筆觸及了大半個中國的名山大川,描繪了雄奇壯美的祖國風光,也記錄了各地人民的憂愁苦樂。如《穌東南》批評清政府對東南江浙一帶剝削過度,“賦半出東南,杼軸為誰空”,誅求過度,沒有剩余資金,導致生產萎縮。他還主張大力開發西北,認為那里有待開發之處很多。周詩中有許多篇章涉及近代科學,在這些詩篇中表現出他主張凡事要經過“目驗”,反對“有目不自信,耳復安可聽”的思想,并描寫了他用西洋傳入的望遠鏡觀察天體的情形,為中國古代詩歌創作增添了新的內容。《月魄》三首就寫了經過望遠鏡“目驗”看到月中之影不是什么“山河影”,更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搗藥兔”“丹桂叢”,而是由于月亮表面不平坦,在日光照耀下形成的:“其突借日光,其坳因朦朧。”《日晷》詩中表現了作者對天體運行和大地是球狀有了一定認識:“誰言是東升,只可云輾轉。假如天體方,方有東西辨。君能循地行,地也未嘗匾。試取竟戴日,從幽周至顯。何西不成東,左旋所以典。”《天河》指出天河非河,這也是通過觀察得到的:“須知星積累,非萬數可數。高下滅同天,比次實相聚。”《地輿》一詩表現了作者對宇宙的看法:“吾嘗疑大地,亦是天中星。莫言地最下,地下天仍青。假如天附地,日月安從經。置身向星中,地無山河形。區區八表外,君唯看四溟。太陰本洞黑,借日成晶瑩。取地準月窟,何殊嫦娥庭。地如起見借,日彩能無聽。”詩中把地球看成宇宙中的一顆星,打破了地球為中心的看法。日月星地都運行在“天”中,“太陰”———月亮和地球都沒有光亮,都要從太陽那里借得光輝,這些想法在當時都是石破天驚的議論。從科學史上來看,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宇宙天體是在1607年,僅幾十年之后,就有周篆的觀察,而且把這個觀察和觀察以后的想法寫入詩中,這是值得重視的。
周詩質樸通俗,有散文化傾向,藝術性較差。
周集生前未能刻印,嘉慶二十四年(1819),注重收輯清初文獻的翁廣平加以纂輯,周篆孫子的學生俞仲岳刊刻,流傳很少。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陳與義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袁宏道集箋校》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