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水滸傳》導讀
《水滸傳》又名 《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 《水滸》,是明代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水滸傳》是一部英雄傳奇小說。它同歷史演義小說不同,雖也有歷史依據,但不注重于完整地反映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全貌,也不拘泥于歷史事實,而是多朝橫向發展,通過英雄人物的刻畫,通過藝術的概括集中,廣泛地反映一定時期的現實生活。《水滸傳》所寫梁山泊起義領袖一百零八將中,據考證只有宋江、楊志、李俊、史進等十幾個人物可以在歷史上找到依據,其他絕大多數都出于作者的虛構;有歷史依據的也作了很大的藝術加工,與歷史上真實人物的面目有很大的不同。
《水滸傳》的成書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流傳演變過程,同《三國演義》一樣,是由人民群眾、民間藝人和文人作家集體創作的成果。《水滸傳》的寫定者一般認為是施耐庵,也有認為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合作的。
《水滸傳》的版本比較復雜,分為簡本和繁本兩個系統,繁本文繁事簡,簡本文簡事繁。現在比較容易見到的版本主要有三種:一是百回本。在大聚義排座次以后,有受招安、征遼、征方臘的故事,一直寫到全軍覆亡。百回本最重要的是明代萬歷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序本和萬歷三十年(1602)前后杭州容與堂刊本,一般認為是比較接近《水滸傳》原本面貌的本子。容與堂刊本解放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兩種出版。二是120回《水滸全傳》本,(最早是萬歷年間楊定見的120回本)內容在征遼和征方臘之間加入了征田虎、王慶的故事,多出20回。插入的部分文字同繁本不同,或是由簡本引入而加以潤色的。三是70回本。這是明末清初人金圣嘆對《水滸傳》進行刪改,砍去大聚義以后受招安和征方臘等情節,添上一個盧俊義驚噩夢一百零八人被斬盡殺絕的結尾,并加上評語,是《水滸傳》流行最廣的一個本子。解放后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印行的71回本,就是據全書加以整理而成的一個通行本。以上三種均屬繁本系統,解放后都有影印本或排印本。簡本系統解放后曾影印過明刊本 《水滸志傳評林》。
《水滸傳》描寫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年間。關于這次農民起義的歷史記載非常簡略。《宋史·徽宗本紀》載:“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侯蒙列傳》載: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 ‘以江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清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其他還有一些零星記載,也都大同小異,語焉不詳。因為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聲勢極盛,影響很大,就在民間產生一些傳聞異說,逐漸流傳開來,不斷得到加工增飾。
南宋時期,水滸故事已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并引起士大夫知識分子的重視。由宋入元的畫家龔開為宋江等36人畫了像,并寫了贊語。南宋時的“說話”中,在關于水滸故事的一些名目,如 《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可惜沒有流傳下來。元人陳泰《所安遺集·江南曲序》中,記述了宋江的妻子曾在梁山泊中種荷,又說宋江的性格“勇悍狂俠”,這跟今本《水滸傳》的描寫不同。這說明宋元時期水滸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內容情節乃至人物性格,都出現了歧異復雜的面貌。人們在傳說和加工水滸故事的過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體驗熔鑄到人物故事中去,這影響到 《水滸傳》思想內容的復雜性。
宋元間的《大宋宣和遺事》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出于南宋“說話”人的底本。書中水滸故事已有了比較連貫完整的情節,包括花石綱、楊志賣刀、智取生辰綱、晁蓋落草、宋江殺惜上山、九天玄女授天書以及招安征方臘等重要情節,是《水滸傳》創作的重要基礎。元雜劇中著錄下來的至少有20多種水滸題材的劇目。今存6種。雜劇中起義軍的根據地從太行山改為山東的梁山泊,人數也擴展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施耐庵就是在長期民間傳說和藝人演唱的基礎上加工成書的。
關于施耐庵的生平,可靠的資料非常少。名子安,一說名耳,生卒年不詳。傳說他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也有說他是江蘇興化人的。大約生活在元明之際,可能比羅貫中稍早。有人說他曾參加過元末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但沒有確鑿可靠的證據。他是元明之際一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對黑暗的社會不滿,又親身體驗了元末的動亂生活,因而創作《水滸傳》以抒其憤。除《水滸傳》外,也有傳說他同羅貫中共同創作《三國演義》的。
《水滸傳》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直接地描寫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描寫了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斗爭,展示了宏偉壯麗、波瀾壯闊的斗爭生活場面。《水滸傳》杰出的思想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滸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寫出了“官逼民反”、“亂由上作”的社會真實,從而深刻地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在于殘酷的封建壓迫和剝削,熱情地肯定和歌頌了農民革命斗爭的正義性。《水滸傳》中雖然較少正面地描寫封建剝削的經濟關系,卻以大量生動的生活圖景,揭露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群眾政治上的殘酷迫害和經濟上的野蠻掠奪。梁山英雄的第一次集體革命行動是“智取生辰綱”,作者通過人物之口鮮明地提出“不義之財,取之何礙!”的口號,熱情地肯定和贊揚了這次行動反掠奪、反剝削的正義性質。小說同時還生動地表現出,窮苦漁民阮氏三兄弟革命性所由產生的社會根源,他們熱情向往并堅決投身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忍受官軍的殘暴掠奪和政府的繁重科斂。
在作者的筆下,封建統治階級中大大小小的代表人物,從高俅到張都監、蔣門神,到祝朝奉、毛太公、鄭屠之流,構成了上上下下互相勾結,由貪官污吏、土豪惡霸、潑皮流氓、衙役公差等組成的黑暗統治網,給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小說以生動真實的藝術描寫,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農民革命斗爭的烽火,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壓迫的背景之下燃燒起來的。一部大書,以寫大奸賊高俅的發跡史為發端,一開始就將農民起義的對立面擺出來,充分地寫出他的無賴嘴臉、罪惡行徑和反動本質,觸及到壓迫和反壓迫的主要矛盾,鮮明地揭示出 “官逼民反”、“亂由上作”的中心思想。
2.《水滸傳》熱情地歌頌了農民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表現了他們的優秀品質、英雄氣概、斗爭意志和偉大力量。小說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令人崇敬和熱愛,如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三阮等,都長期活在人民群眾的心中。特別在70回以前,在壓迫和反壓迫的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作者滿腔的熱情,集中筆墨,寫出了一批英雄人物的性格傳記,寫出了他們在封建統治階級的逼迫之下,通過各自不同的道路,如何一步步走向革命,匯聚到梁山農民起義隊伍中來的。起義英雄造反上山的過程,就是農民革命事業發生、發展和不斷壯大的過程。英雄人物的性格傳記,構成了梁山革命事業興旺發達歷史的具體充實的內容。作者將舊時代被統治階級輕蔑仇視,看作“盜寇”的反叛人物,描繪成具有種種高貴品德的英雄,比統治階級中的人物高出許多倍,著意渲染和贊美他們的反抗性格,寫得可歌可泣,光彩照人。單是這一點,就表現了作者具有非常進步的歷史觀。
3.《水滸傳》描寫了一支農民起義隊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分散而匯合,由盲目行動變而為有明確的行動綱領,以及最后受招安、同別的農民起義軍互相殘殺,直至歸于徹底失敗的全過程。雖然其間包含的歷史教訓作者未必有自覺的明確認識,雖然在招安的描寫上表現了小說深刻的思想局限和歷史局限,但是它寫出了一部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完整的農民革命斗爭的興亡史,這就使得《水滸傳》具有極為寶貴的思想價值和認識意義。
4.《水滸傳》由于忠實地反映了農民革命斗爭的生活,因而形象生動地概括了一些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的經驗,尤其是農民戰爭戰略戰術的運用和斗爭策略方面的經驗。毛澤東在《矛盾論》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都曾引用過《水滸傳》中的例子,以說明唯物辯證法和戰略退卻與進攻辯證關系的道理,這反映了 《水滸傳》在描寫農民戰爭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水滸傳》同它以前的描寫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的作品相比,有三個顯著的特色,顯示了《水滸傳》在思想內容上所取得的獨特成就。
1.《水滸傳》不是將封建壓迫歸結為個別人的惡德惡行,它所描寫的封建壓迫是整個官府及其保護下的封建統治階級,因而在揭露黑暗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2.《水滸傳》所寫的反壓迫斗爭不是處于孤立地位的個別的反抗行動,而是集體的反抗行動。小說寫出了梁山義軍在素質、武藝、軍威、氣勢和力量上,都壓倒了它的對立面封建統治階級。
3.《水滸傳》中的英雄不僅被迫反抗,也向統治者主動進攻;不僅為自己受迫害而反抗,也為別人受迫害而反抗。作為一支集體的反抗力量,“劫富濟貧”、“扶危濟困”,成為他們行動的鮮明特色。
《水滸傳》中關于招安問題的描寫,長期以來引起許多爭論。有兩種極端的對立意見是,或者說它歌頌了投降主義,或者說它批判了投降主義。關于招安的描寫,反映了比較復雜的思想的和歷史的多種因素,不能簡單地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招安的描寫反映了作者深刻的思想矛盾。這跟《水滸傳》成書過程中接受了各種思想影響有關,也跟作者的世界觀有關。作者對梁山起義隊伍的態度是矛盾的,他同情和熱情地歌頌他們,卻有意安排讓他們走一條受招安的道路;寫受招安,又不寫他們一個個得到榮華富貴,而寫出一個令人震顫的大悲劇結局。悲劇的結局批判的主要對象并不是宋江的忠義思想,而僅僅是權奸狡詐、權奸誤國。作者熱情地歌頌梁山義軍的反抗斗爭精神及其事業的正義性,卻又同時以肯定的態度描寫了他們受招安;寫他們由招安而走向敗亡,又充滿一種哀痛悼惜之情。小說的思想傾向是鮮明的,但又充滿著復雜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和歷史的原因。這主要是:
1. 農民階級由于生產關系和階級地位而形成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局限。
2.忠君思想的影響。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統治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社會皇帝最高權威和統治地位的忠君思想,在人民群眾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廣泛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侵入民間創作,在《水滸傳》成書過程中滲透到人物塑造和情節構思中來。
3. 民族斗爭歷史背景的影響。水滸故事在流傳和成書的整個宋元時期,都處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歷史背景之下。在小說中“趙官家”帶有漢族政權的象征意義。在招安綱領中提出的“平虜保國安民”的口號,就顯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民族意識的反映。
4. 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起義實行招撫政策的影響。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就有張叔夜招降的記載。沒有統治階級的招降政策和歷史上的招降事實,就不可能有《水滸傳》中關于招安的描寫。
《水滸傳》在藝術上的杰出成就,首先表現在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上。《水滸傳》描寫人物不簡單化,能寫出豐富復雜的性格內涵。人物的思想性格,在矛盾斗爭中合乎邏輯地得到顯現。許多人物的塑造,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色。如魯智深、李逵、武松、林沖等,都帶有明顯的傳奇色彩,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加以升華、提高,寄托了人民的英雄主義理想。但同時作者又沒有將他們神化、定型化,而是嚴格按照生活的邏輯,寫出他們的思想性格同環境遭遇的聯系,而且隨著環境和生活的變化不斷發展。
其次,在藝術描寫上,《水滸傳》已經由 《三國演義》的粗線條勾勒,發展為有較豐富、細膩的細節描寫。尤其是人物性格化的行動描寫,極為真實生動,能讓讀者由人物的行動窺見他的精神世界。
第三,《水滸傳》是第一部用口語寫成的長篇小說。它繼承了宋元話本的優良傳統,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加工,創造出一種通俗、簡練、生動而富于表現力的文學語言。無論敘事、狀物、寫景、寫人,都能維妙維肖,逼真傳神。
第四,《水滸傳》表現出一種連環套似的結構特色。全書的主體部分,由相對獨立的人物傳記構成。前后勾連,互相銜接,從不同人物的生活道路、性格發展,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揭示出農民起義發生的原因及其發展過程。全書以梁山義軍的發生、發展、壯大、招安、失敗作為中心線索來組織情節,脈絡分明,也較完整緊湊。
《水滸傳》在中國也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小說,在群眾中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在其他藝術如評書、戲曲、電影、電視中都有改編的節目演出。《水滸傳》有多種外文譯本在國外出版。在小說發展上,《水滸傳》對后來的英雄傳奇小說如《楊家將府演義》、《說唐》、《說岳全傳》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水滸傳》的最早研究,是明代李卓吾、葉晝、胡應麟和清代金人瑞等人的評點和序跋,雖廣泛地觸及思想內容到藝術表現多方面的問題,但還比較零散。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胡適、魯迅、鄭振鐸等人使《水滸傳》的研究深入了一步。解放以后才真正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水滸傳》進行全面研究,近10多年來,學術界對《水滸傳》又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關于作者、《水滸傳》成書的過程、版本的探考、思想和藝術成就等,都有新的進展。湖北省《水滸》研究會還編輯出版了不定期的 《水滸爭鳴》學刊。
參考文獻
- 1. 胡適: 《水滸傳考證》,見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實業印書館,1942年
- 有上海書店1979年復印本。
- 2. 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 《水滸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
- 3.何心:《水滸研究》
-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重版。
- 4. 歐陽健、肖相愷: 《水滸新議》,重慶出版社,1983。
- 5. 汪遠平: 《水滸藝術探勝》,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上一篇:《水心別集》的主要內容,《水心別集》導讀
下一篇:《水滸后傳》的主要內容,《水滸后傳》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