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論著·春秋繁露
儒家哲學名著。西漢董仲舒著。據 《南宋館閣書目》解釋: “繁露,冕之所垂,有聯貫之象。《春秋》屬辭比事,仲舒立名,或取諸此。” 即以帝王之冕所垂懸的珠玉 (繁露) 來比喻自己對 《春秋》 的演繹。董仲舒是今文經學家,其看家本領是《公羊春秋》,他不但以 《春秋》“大一統” 的觀念闡釋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現實意義,而且用陰陽五行說對原始儒學進行了改造,創立了適應大一統王朝政治需要的新的儒家哲學體系,《春秋繁露》就是這一哲學體系的代表論著。《春秋繁露》 的基本觀念是 “天人合一” 與 “天人感應”。在這位今文經學家看來,“天”是造物主,是人類的 “曾祖父”,“天” 有 “喜怒之氣,哀樂之心”,如春夏秋冬就是 “天” 的喜怒哀樂的表現,而且 “天” 的陰陽變化也有道德意義: “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 人與 “天” 相類,不但外在相同,而且內在相通,他說: “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 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 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 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由此,他得出人間的道德秩序與天的陰陽之道相對應的結論,如:“君為陽,臣為陰; 父為陽,子為陰; 夫為陽,妻為陰。”這三對人倫關系,被他概括為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陰陽之道的內在秩序為 “陰兼于陽”,陽是主宰,陰是從屬。他說: “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這就是儒教倫理的根據。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 中還提出了 “君權天予” 說: “王者,天之所予也。”又: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他甚至別出心裁地解釋道: “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這自然是神化君權。但是,董仲舒的 “天人感應” 說還有另一層意義,那就是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人君的行為也必須遵循天道。也就是說,人君的權力要受到 “天” 的制約,如果人君有誤,“天” 就會出災異加以 “譴告”;如果人君不思變改,“天” 就會現怪異來加以 “驚駭”; 如果人君還不知畏恐,就會有災難降臨。這就是在漢代流行一時的 “天譴”說或“災異” 說。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 中所反復論證的理論,在今天看來,固然十分荒唐可笑,但在當時,卻是最精致、最完善的哲學體系。儒學在漢代能獲得普遍的信仰,與董仲舒的改造不無關系。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春秋三傳
下一篇:文學·文體·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