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金元部分· 石田文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十五卷,詩五卷,元馬祖常撰。祖常(1279~1338)字伯庸,色目人。祖籍靖(凈)州天山縣(內蒙古四王子旗一帶),徙居光州(河南潢川)。少時即讀漢籍,延祐元年(1314)進士,授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因彈劾權臣,曾被降職,后官至御史中丞、樞密副使。
馬氏雖為方漢化不久的少數民族詩人,其詩所表現的則是純粹的漢族士大夫意識:“平生自是多行役,莫信吾家馬少游。”(《雜詠》)其實馬祖常與漢代的馬援并沒有什么關系,只是因為祖常已經完全漢化,才拉來有遠大志向的著名漢代將軍以自重。不僅如此,馬詩的審美意識也完全接受了漢文化傳統的一套。如“儂家姑蘇閶門外,能唱春風白苧詞。為君艷歌三五曲,只愁別后苦相思”(《絕句十六首》)純粹是六朝以來南方樂府小曲的傳統,就是寫到戰爭如《北歌行》也有意識地去模仿漢魏樂府。馬詩多行役及應制之作,長于七言近體,如《龍虎臺應制》“龍虎臺高秋意多,翠華來日似鸞坡。天將山海為城塹,人倚云霞作綺羅。周穆故慚《黃竹賦》,漢高空奏《大風歌》。西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蒼生樂至和”,雖然內容貧乏,但其立意、詞藻、格調都近似唐之許渾。馬氏還有一些仿效李商隱的作品,亦得其形似,如“鶴城十二疊瑤光,琪樹懸秋四面香。蛺蝶染花成粉白,玻璃著酒暖金黃。熏爐舊夢憑荀令,燭扣閑吟屬沈郎。南國雁來書不至,江樓誰為制荷裳?”(《無題四首》)這類作品詞藻麗密,音律諧婉,但缺少風骨。馬詩中也有少量反映社會矛盾的作品,如《室如嘆》《繅絲行》《踏水車行》等,詩中反映了人民貧困不堪,土地兼并情景和識字的農民愿意到衙門當個小吏的心態。
馬氏還有大量模仿樂府民歌之作如《楊花婉轉曲》《兩頭纖纖》《和王左司柳枝詞》《淮南田歌》《淮南漁歌》等。這些大多以人民生活為題材,語言清新、通俗,是馬詩中較好的作品。
此集為元蘇天爵請于朝廷所刊,刻于元至元期間,此集尚存。另有明弘治中熊騰霄刊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王令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定山堂詩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