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習俗·姓氏
表明家族系統的稱號。姓最初是一個氏族的標志,這個標志就是現代人類學上所說的“圖騰”。遠古時代,男女群居,沒有家族,更沒有家庭,由一個老祖母及其子孫共同生活,就構成了最原始的氏族組織。這些氏族采用與自己生活關系密切的動物、植物或無生物來作本氏族的崇拜對象,這就是圖騰。圖騰是氏族的稱號,其功能在于保存具有這一稱號的全體氏族成員的世系,借此與別的氏族區別開來。“因生以為姓”,姓就是生,生就是所生的圖騰,這就是 “姓” 的由來。當此之時,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圖騰即氏族的稱號表明的是母系血緣關系,這就是“姓” 字由 “女” 和 “生” 構成的道理。姓最初是從母系,而不是從父系,現在最早的姓,如姬、姚、姜、姒、媯等,都從女旁,就是這個原因。后來,當先民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姓才逐漸成為父系血緣關系的標志。隨著人口的繁衍,原始氏族集團不斷分解,分出許多分支,進入文明社會后,這些氏族分支就構成以父系為中心的宗族或家族組織,或以爵位 (如皇、王、公、侯、王孫、公孫等) 為號,或以官職(如司馬、司徒、司空、太史、史等) 為號,或以所封國名或采邑(如夏、商、周、齊、魯、衛、秦、燕、楚、宋、趙、韓、魏等)為號,或以所居地名 (如西門、東門、南郭、南宮、百里等) 為號,或以先祖所從事職業 (如巫、屠、陶、匠、卜等) 為號,還有以數字為號的,如萬、伍、第五(東漢名臣第五倫即其人) 等,這就是所謂 “氏”。如商族本為子姓,后來分出許多分支,如宋、孔、華、向、樂、蕭等宗族或家族; 周族本為姬姓,后來又分出孟、季、孫、游等宗族或家族,就是由一 “姓” 而分出多 “氏”。簡單地說,在古代,姓是氏族的稱號,表示的是始祖血緣關系;氏則是宗族或家族的稱號,表示的是近祖的身份關系。春秋時代,姓和氏還有明顯區別,其功能也不同。姓的功能是 “別婚姻”,就是 “同姓不婚”,因此貴族女子必須稱姓,表示出生于某個氏族。如魯為周的同姓國,姓姬,其公主就稱 “姬”; 又如齊國姓姜,齊侯公主就稱 “姜”。氏的功能是“別貴賤”,是貴族現有身份的標志,平民有名無氏,因此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如孔子是商人后裔,姓子,孔是氏,弟子稱他“孔氏”,同輩稱他 “孔丘”,而不稱“子丘”。及至戰國時代,諸侯兼并,戰敗國的貴族一落千丈,甚至淪為奴隸,于是作為貴族身份標志的 “氏” 也就失去了意義,姓和氏逐漸合一。秦漢以后,姓和氏不再有分別,姓氏作為家族系統的標志和稱號,就基本成為定制。但姓氏還在不斷變化,主要是因為種種原因 (如避諱、避禍、簡化等) 改姓,如籍氏因避西楚霸王項羽 (名籍) 諱而改為席氏,西漢名將韓信被滅族時,其子逃往南粵,取韓字一半,改姓韋。隨著民族融合,少數民族的姓氏也帶到漢族的姓氏中來,如宇文、尉遲、呼延等。據東漢學者應劭 《風俗通義》 統計,古代姓氏約有五百多個; 宋朝無名氏秀才編寫的 《百家姓》 收入常見姓四百三十八個 (其中復姓三十個),而據南宋學者鄭樵統計,當時的姓約有一千七百四十五個;清朝學者張澍統計古今姓氏約有五千一百二十九個。到了現代,許多姓已經絕跡,但大約仍有三千個左右的姓存在。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女真
下一篇:禮俗學·禮制·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