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友齋叢說》簡介|鑒賞
明代文言筆記小說集。三十八卷。明何良俊撰。又名《叢說》。其書除《明志》子部小說家題《叢說》外, 《千頃堂書目》、《欽定續通考》、《四庫全書總目》均題《四友齋叢說》。現存明萬歷七年(一五七九)刻本及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排印本,題名亦作《四友齋叢說》。而《紀錄匯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本題作《四友齋叢說摘抄》,僅七卷。
“四友齋”,為何良俊書齋名。何于初刻本自序稱: “何子讀書顓愚, 日處四友齋中,隨所聞見,書之于牘,歲月積累,遂成三十卷云。”初刻于隆慶三年(一五六九),后其又續撰八卷,合刻于萬歷七年。全書分為十七類:經、史、雜記、子、釋道、文、詩、書、畫、求志、崇訓、尊生、娛老、正俗、考文、詞曲,末附以續史一類。此書搜采極廣,除經史詩畫等一些專門性的雜論、考證和批評外,收入了相當數量的雜記。這些雜記,有的是錄引典籍、他書的舊聞,也有的是對當時時事的記錄,惟多蘇州、松江等地的民情世風、地方掌故等。《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引錄或記錄的東西,往往摭拾傳聞,不能核實,可征信者寡,因而可見更接近于小說。撰者于記后往往進行評議。如《蔣給事曾因公差泊舟江滸》則,所寫蔣給事名性中,據稱,此人“甚清介、貧苦刻厲,為一清介之官”。他有一天公差乘舟,泊于江滸,見有一女子在洗圊桶,而另一官船差人將她縛住。女子哭而昏死過去,蔣前往勸解,命釋之。女子復蘇,臨別語蔣明日不可行,次日蔣某不敢解維,果然開船者皆覆沒。撰者寫道: “蓋公之素行通于神明,故此神來告之耳。”象這類宣揚因果報應等捎帶述異色彩的篇則,也并非作者有意渲染,而是隨手輯錄所見聞,于志之后通過評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如《阿丑》則,借事隱喻時弊:
阿丑,乃鐘鼓司裝戲者,頗機警,善諧謔。……成化末年,刑政頗弛,丑于上前作六部差遣狀, 命精擇之。既得一人,問其姓名,曰:“公論。”主者曰:“公論如今無用。”次得一人,問其姓名,曰: “公道。”主者曰:“公道亦難行。”最后一人曰:“胡涂。”主者首肯曰:“胡涂如今盡去得。”憲宗微笑而已。
此則故事較詼諧。其中阿丑借扮戲,在皇帝面前說:“如今公論,公道無用,唯胡涂可行”,雖屬丑角說科打諢,然而用意是嚴肅的,所指也十分明白。因此撰者評論道:“若憲宗因此稍加釐正。則于朝政大有所補。……惜乎憲朝但付之一笑而已。若在今日,則胡涂亦無用處,唯佻狡躁竟者乃得進耳。”可見,類是對明世時政的批評,還是比較大膽的。從總的情況來看,本書所記,虛枉荒誕的內容并不多,記寫事物也比較質樸,文筆簡約傳神。軼事傳聞類雜錄較多地集中于“史”、“雜記”諸卷中。
上一篇:《商界現形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圓圓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