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一覽圖
明·唐寅作
紙本淡設色
縱一三九厘米
橫五六厘米
藏中國美術館
中國山水畫發展至唐時,有青綠和水墨兩體。五代、北宋間大家輩出,在水墨方面“發唐人之所未發”,技法漸備,流派漸多。經南宋、元代不斷演變發展,明代成為一個綜合前賢成果的時期,作為“吳門四家”之一的唐寅,就是一位有代表性的畫家。
唐寅的《湖山一覽圖》表現了江南秀麗明凈的湖光山色,其自題詩云:
紅霞瀲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畫不成。
此際闌干能獨倚,分明身是試登瀛。
畫面的清空境界,體現了詩意和作者的審美感情。全圖景物處置洗練而謹嚴,墨色和澤有神。所繪景色,蕩漾著一股秀美的生活氣氛,內容和形式互相滲透,融而為一。尤其是作者通過藝術概括,揭示自然美的特征,塑造出景真、情篤、意切的佳作。且看畫面空間的處理:下半部是“開”(近景和中景),上半部為“合”(遠景),前面景物結聚密集,后面淡蕩空曠,中間大塊空白,而借地(紙)為水,遂使計白當黑,虛實明豁。近景雜林一組,屋舍掩映,小橋橫架,登道隱現,通往幽深的中景山巒,與遠景的淡墨青山之間開合照應。而中景的“幽人結廬”,是畫面的核心,主客四五對坐相敘,皆憑欄遠眺。此情此景,恰是作者詩中“分明身是試登瀛”的形象寫照。畫中乾隆題詩“自是遠離塵俗地,畫家何乃羨登瀛”,也頗能概括畫家超脫世網、追求閑逸的生活意向。唐寅初師周臣,中年轉仿李唐筆法。現代山水畫家吳湖帆曾說:“六如居士(唐寅)畫,昔人論曰‘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而不知其疏宕處得力于夏禹玉甚深。又能以南宗之韻表北宗之骨,正所謂運百煉鋼若繞指柔者,發千古畫苑奇格,不獨與沈(沈周)、文(文徵明)角勝一時也。”從此圖中比較工整的水墨、淡彩,可看出這是唐寅取法李、夏的“本色”之作,并結合元畫的意趣,融會了南宋的方剛利落、挺健豪爽和元代畫派的瀟灑靜穆、松秀柔韌。在唐寅的畫中,淡逸近于沈(周)、文(徵明),奇峭卻不亞戴(進)、吳(偉)。至于筆墨分明而不刻露,渾融而不模糊,和明代一味單純借鑒南宋畫派流于疏狂簡率、缺少含蓄,全然不同。惲南田曾說,唐寅“筆墨靈逸,李唐刻畫之跡為之一變”。此圖確是如此,體現了他的表現技法變易了李唐南宋畫派以面為主,以沉雄剛健的斧劈皴法,突出石面的起伏,而改為細長清勁的線條或長皴,配合著勾斫而有比較平勻的漸層變化,來表現山石的堅凝,呈現出一種腴秀明凈的裝飾味,后人譽他“青出于藍”。
湖山一覽圖
唐寅山水布局,一般多采取全景式,或峰回路轉,陵巒綿延;或水出高源,山坳疊泉;或秀峰碧嶂,崔嵬縹緲,具有繁復層次變化的筆墨技巧。但此幅卻有所不同,丘壑比較單純、簡練,形象高下參差,橫豎交織,錯落有致,予人以形式美的快感。
唐寅山水畫多絹本,以濕筆為主,墨氣淹潤,略見醒擦。此軸雖為紙本,看來卻有絹地的效能,而不太滲化。帶水長皴,斧劈中兼披麻,復又皴染結合,墨光閃躍,整體氣勢聯貫統一。
唐寅的基本畫法有一定創新,但未能擺脫當時的摹古傾向。由此可見明代畫壇的特點在于“綜合”兩字,直至清初,始有獨創,如石濤、八大等,這樣說也許是恰當的。
上一篇:《北溟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春雨鳴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