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推測與典籍流傳
《尚書》約成書于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早期,它被稱為《書》,到了漢代被叫作《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后,《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所以又叫作《書經》。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以及作者情況都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據說孔子曾經編纂過《尚書》,而不少人認為這個說法并不可靠。《尚書》所記載的歷史,上自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歷史約1500多年。它的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誥和君臣談話的記錄,由此可以推斷作者很有可能是史官。作為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匯編,《尚書》記載了虞、夏、商、周許多重要史實,真實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對后世產生過重要影響,是我們了解華夏文明早期社會的珍貴文獻。
《尚書》的真偽、聚散過程,極其復雜曲折。漢人傳說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訂于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后,《書》多殘缺。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于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存28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墻壁,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體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后獻于皇家。因未列于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布。東晉元帝時,梅賾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4篇,而當時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南宋吳棫以后,對其中真偽頗有疑義。明代梅作《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等,才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2009年,清華簡中發現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書》,如若竹簡來源可靠,可以對《尚書》的進一步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從唐代以來,人們就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兩千多年來,我國學術界一直對傳世的《尚書》存在真偽之爭。傳統觀點認為: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通行本的《尚書》59篇中,有25篇偽作(加上書序,共26篇),所余33篇中,《舜典》合于《堯典》,《益稷》合于《皋陶謨》,《盤庚》上、中、下3篇合為一篇,《康王之誥》合于《顧命》,這樣便成為28篇,與漢代伏生所傳今文《尚書》篇目相合。這28篇是學術界一致公認的可靠資料。
歷來注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代表性的著作有唐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宋蔡沈的《書集傳》、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等,可供研究者參考。
上一篇:以刑止刑法不阿貴——《韓非子》
下一篇:修道保法重人尚變——《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