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人倫·仁
傳統價值范疇之一。“仁”是孔門的核心范疇,孔子論人,孟子論政,程朱理學論天理,陸王心學論人心,都圍繞著這個字在做文章。根據 《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儒家學派的特點是: “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后來甚至有人用 “仁義道德”來概括儒家的基本精神。不過,“仁”并非孔門的獨家發明,而是華夏民族固有的傳統觀念。早在商周時代,華夏先民就創造了這個 “仁” 字,并用它來描述某種美德或具有這種美德的人。《商書·太甲下》說: “民罔常懷,懷于有仁。”大意是說,百姓歸心仁者。周公旦自謂 “予仁若考”,我仁愛而又敬順祖考。春秋時代詩人的贊美之詞是: “洵美且仁。”孔子便拿這個古已有之、普遍認同的傳統范疇,來表述他心中的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孔子曾說:“當仁,不讓于師。” 翻譯成西哲的話就是: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又說: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孔門弟子曾參則說: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這實際上就是孔門的終極關懷。但是,孔子對 “仁” 從未作過精確的定義,一則說“仁者愛人”,再則說 “克己復禮為仁”,甚至恭、寬、信、敏、惠、智、勇、忠、孝、悌等,凡屬傳統美德,都包含在這一字之中。這樣一來,“仁”就成了一種道德的極則,連孔子自己都說: “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不敢以 “仁” 自許。孟子將這一范疇從道德人生推廣到治國平天下,于是有“仁政”之說,成為中國古人對理想政治的經典表述。孟子預言: “仁者無敵于天下。”統一中國的將是仁義之君,而 “仁” 也就成為中國古人評價帝王的基本標準,所以不仁不義的暴君盡管可能有輝煌的文治武功,但卻會被后人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上一篇:政治學·學說·人治
下一篇:政治學·學說·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