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山狼傳
明代文言小說。又名《東郭先生傳》。選自馬中錫《東田集》第三卷,是馬中錫修改前人之作而成。馬中錫(約1446~1512),字天祿,號東田。故城(今屬河北)人。明代文學家、小說家。為人剛介耿直,成化年間中進士,授刑科給事中。正德六年(1511),馬中錫受命鎮壓農民起義,因主張招撫,遭同僚彈劾下獄,為朝廷論罪處死。能詩文,著有《東田集》。《中山狼傳》是其代表作。本書系寓言小說,相傳寫此故事是為揭露李夢陽負康海救命之恩,此說未必正確。在明代,以中山狼為題材的戲曲創作有康海、王九思、汪廷訥、陳與郊四人,主題相同,都是抨擊忘恩負義者,可見作者只是借此故事揭露諷刺當時某些社會現象或人情世態,未必是有所指而作。小說講述的是趙簡子追獵中山狼,狼向東郭先生求救,信奉墨家學派的東郭先生出于“兼愛”和“仁義”而救中山狼,后中山狼原形畢露,忘恩負義,要吃掉救命之人,在危急之中一位杖黎老人幫助東郭先生消滅了吃人的狼,救了東郭先生。
這篇小說雖帶有傳奇色彩,但寓意深刻。中山狼和東郭先生這兩個形象塑造得非常典型,是兩個豐滿的文學形象。中山狼陰險狡猾、貪婪兇殘、恩將仇報,通過對中山狼本性的刻畫,揭露鞭撻了一切負于國家民族,背棄師友的無恥之徒,以此來告訴人們:對待吃人的狼不能抱有任何同情,狼這種貪婪殘忍的本性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一定要堅決地與其作斗爭,毫不留情地加以消滅。而東郭先生卻是善良有加、迂腐過重,他信守墨家教條,明知道狼“性貪而狠”“黨財為虐”卻固執地實行“兼愛為本”,以書袋救亡命之狼,并愚蠢地認為善有善報。作者塑造的東郭先生實際上是一個是非不辨、仁陷于愚的虛偽的藝術形象,作者借此來批判無原則的兼愛思想。東郭先生已經成為一切對敵人心慈手軟、認敵為友、敵我不分人物的代名詞。在結構上,全篇采用鋪敘手法,層層展開,情節曲折緊張,跌宕有致,語言冼練簡潔,一些詞語如“茍延殘喘”、“骨瘦如柴”、“老淚如雨”等至今為我們所用。正因為《中山狼傳》有著深刻的思想認識價值,所以五百年來一直廣泛流傳。中山狼和東郭先生不僅作為文學形象,同時也作為一種特定的思想內涵深深積淀于中華民族的心理,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有特定意義的代名詞。
上一篇:建筑技藝·中國古建筑的色彩
下一篇:體育·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