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學說·仁政
孟子提倡的理想政治。孔子以 “仁” 來表述一種人格境界,如 “愛人”、“孝悌”、“克己復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等等,都是 “仁” 的具體體現。這是就個人的道德境界而言。君主如能推己及人,將仁德施于政治,就是所謂 “仁政”。孔子曾說: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說,如果有王者受命而興,必定要三十年 (一世指三十年) 后才能使仁道大行。這里面就包含了 “仁政” 的意思。但最早使用 “仁政” 這一概念來明確表達一種理想政治的人是孟子。孟子從 “性善” 論的角度出發,認為人人都有 “惻隱之心”,而君主只要將此心推己及人,其政治行為和結果就是 “仁政”。孟子有一段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根據孟子的設想,“仁政”的具體過程是 “先富后教”,即“先制民之恒產”,給人民以田地房產,使其能安居樂業,然后設立學校,教以人倫: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主張恢復西周的“井田制”,以九百畝田為一單位,八家百姓各分一百畝為 “私田”,又各以五畝建住宅 (據朱熹說,其中兩畝半在田,兩畝半在邑),中間余下的八十畝即為 “公田”,由八家百姓代耕。孟子認為,這就是 “仁政” 的基礎: “五畝之宅,在周圍種上桑樹,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穿絲綢; 喂養雞豚狗彘,不失其時,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有肉吃; 百畝之田,不違農時,數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饑餓。然后建立學校,以孝悌之義來教育百姓,人人懂得尊老敬老,就不會有頭發斑白的老人在路上勞累辛苦。” 他曾向梁惠王建議:“陛下如果施行仁政,省刑罰,薄稅斂,百姓勤于農耕,壯年者以空閑時間修其孝悌忠信,在家以事父兄,在外以事長上,這樣的人民足以抵抗秦楚的堅甲利兵。”后代儒家便將“仁政” 的具體內容概括為崇教化、省刑罰、薄稅斂等。
上一篇:倫理學·人倫·仁
下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今文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