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鏡校證》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韻鏡》是現存韻圖中最古老的一種。其作者及著作年代尚無定說。現在見到的《韻鏡》是宋朝張麟之在宋紹興辛已年(1161)刊表的。此書于宋理宗淳祐年間傳入日本,國內經久失傳。到清末黎莼齋出使日本時始獲《覆宋永祿本韻鏡》——永祿七年重校本,收入《古逸叢書》;另一刻本——日本影印寬永十五年(明崇禎十四年)刻本亦相繼流回我國。現在所見到的《韻鏡》就只有這兩個本子。
以圖表的格式來闡明韻書中反切所表示的字音的韻圖,是研究韻書和反切的良好工具。宋元以后,韻圖不斷出現,《韻鏡》即最主要的一種。《韻鏡》共分43圖,每圖橫列唇舌牙齒喉等7音,分23行,包括中古的36字母。唇舌牙等,指的是聲母發音部位。7音之下再列清濁。清濁指的是聲母的發音方法。韻圖縱列平上去入四聲(不明顯標出)。四聲之中再分為一二三四等。等的分劃主要是就韻母中之介音或主要元音的差異而言。圖中縱行最右一欄標明內外轉及圖次、開合口。內外轉主要是指明該組韻圖(攝)中有沒有二等韻(即不依附于一等或三等的獨立二等韻),有二等韻的該組韻圖便標為外轉,沒有的標為內轉。圖的縱行最左一欄注明該圖所轄的韻部,四聲之不同,就隱括在韻部之中。圖的縱橫交合處列韻書中反切所表示的每一個不同的字音,一般所列的字是韻書中的小韻首字。如《韻鏡》第一圖(開口)舌濁音平聲東韻一等的格子里便列“同”字,這個“同”字便是韻書(如《廣韻》)里平聲東韻屬于“徒紅”切那一個小韻的第一個字(首字)。韻書里所有屬徒紅切的字音在韻圖中便處在舌濁音平聲東韻一等的地位,以“同”字來代表。若韻圖縱橫交合處的格子不代表韻書中的任何字音(即韻書中沒有處在這一地位的反切)時,便以圓圈表示。《韻鏡》一書所列的字,基本代表了《廣韻》一系韻書的音韻系統,但它究竟根據何種韻書而作,尚須作進一步的研究。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它來研究和掌握《廣韻》一系韻書所代表的語音系統,亦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古語音的認識和對反切學理的理解。因此,《韻鏡》一書在今天來說仍然有它有重要價值。
鑒于《韻鏡》有重要價值,但因傳世已達千年之久,又久客異邦,輾轉流播,訛謬頗多,研讀不便,中山大學李新魁應研讀需要特作校正:(一)校定《韻鏡》中與音韻有關的錯;(二)指明《韻鏡》列字在字體上的偽謬差錯;(三)比勘各版本的異同;(四)詮釋列字所從同或違異之韻書;(五)比較宋元各韻圖在與《韻鏡》的差謬上有關的異同情況;(六)全面比較《廣韻》、《集韻》與《韻鏡》之異同;(七)適當地比較《韻鏡》與唐宋時代各韻書的異同。因取書名為《韻鏡校證》。此書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
上一篇:《革命軍》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魏源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