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張孝達
清末洋務派首領之一,著名的洋務派教育活動家。字之洞,號香濤,晚號抱冰。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中進士,入翰林院授編修。1867年后歷任湖北、四川學政。1874年在成都創建尊經書院。1882年升任山西巡撫。1884年,中法戰爭時,升任兩廣總督,曾起用馮子材,擊敗入侵的法軍。又設廣東水陸師學堂,立廣雅書院。開礦務局,創槍炮廠,文事武備并舉。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此時力倡實業,辦有當時亞洲最大的漢陽鐵廠和湖北槍炮廠,設布紗絲麻四局,還創辦兩湖書院,以后又奏設湖北方言商務學堂,該校除專習各國語言文字外,并講求振興商務之術。后改為武昌自強學堂。甲午戰爭后,在兩江、湖廣總督任內,要求變通陳法,力除積弊,雪恥救國。曾采東西規制,擴大洋務活動,辦學范圍進一步擴大。由于推行一系列洋務新政,引起各省效尤,致使外人稱武漢為“東方的芝加哥”。1895年,捐五千金列名北京強學會,后又列名上海強學會。1898年為抵制維新變法運動著《勸學篇》,提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中體西用”說,維護封建倫理綱常,其實質是以西學為封建專制政治服務。1900年后,為迎合時宜,多次建議改革教育,如廢除科舉,改革文科,設立文武學堂,獎勵游學,多譯西書等。1903年會同張百熙、榮慶制定《癸卯學制》,確立了近代中國第一個系統的學制。此間,強調辦學首重師范,創立湖北師范學堂、三江師范學堂,并擬初級師范學堂、優級師范學堂及任用教習各章程。1907年授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在湖北又創辦了存古學堂,培養傳習中學的師資。分設經學、史學、詞章、博覽等門課程,以保存國粹,維系傳統,抵制新興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潮。
張之洞對清末教育的影響極大,清末舊教育制度的廢除,以及新教育制度的建立,與他長達四十余年的政治和教育活動密不可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幾點:①“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是張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在他的重要著作《勸學篇》中有系統論述。這一思想,與頑固派反對西學相比,是很大的進步;對于抵制全盤西化,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與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教育主張相比,則明顯暴露出其落后性和保守性。②興辦學堂,培養人才。他認為辦洋務是重要的,但人才和人才培養更重要。他探討西方各國強盛的原因,“西國之強,強以學校”。因而非常重視興學,“非育才不能圖存,非興學不能育才”。在此思想指導下,他興辦了一系列新式學堂。③廢除科舉。張之洞認為,八股取士“自明至今,行之已五百余年。文勝而實衰,法久而弊起”。主張“必須科舉立時停罷,學堂辦法方有起色”。清廷同意了他的觀點,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發布上諭,廢除科舉。這樣,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起,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才得廢止。④鼓勵留學。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大力鼓吹留學,“出洋一年,勝于讀西書五年”,主張留學日本,并先后擬訂了《獎勵游學畢業生章程》和《約束游學生章程》,以達到既鼓勵留學又嚴格控制學生思想的目的。張之洞重視興學育才,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動對晚清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開展的每一項重大改革,諸如變科舉、改書院、興學校、派留學、訂學制、設學務大臣等,幾乎都與他的奏呈有關。(參見“張之洞”條。)
上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開元盛世
下一篇:歷代改革變法運動·張居正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