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藝術·文學與舞蹈·教坊樂舞
教坊是為宮廷燕樂服務的音樂機構,專門掌管民間樂舞。始建于隋,至玄宗時代極盛,宮中有內教坊,西京和東京各有左、右教坊。教坊樂工由各地樂工分批擔任,因而集中了各地的歌舞精華,也極大地影響了各地的音樂風尚。
教坊樂舞糅合了少數民族歌舞和漢族傳統歌舞的風格,代表了唐代舞蹈高度發展的藝術水平。它分為軟舞和健舞兩大類: 軟舞柔和輕盈,健舞剛毅矯健。據《教坊記》等典籍記載,教坊軟舞有《垂手羅》《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囀》《半社渠》《借席》《烏夜啼》《涼州》《甘州》《綠腰》《蘇合香》《屈柘枝》《楊柳枝》等,教坊健舞有《阿遼》《柘枝》《黃獐》《拂林》《大渭州》《達摩》《劍器》《胡旋》《胡騰》等。唐人的樂舞詩詳細描寫了這些舞蹈的舞姿和神韻。例如白居易、元稹有《胡旋女》詩,李端有《胡騰兒》詩,杜甫有《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張祜有《春鶯囀》詩。而關于源于南詔的《柘枝舞》,則有劉禹錫的《觀柘枝舞二首》《和樂天柘枝》、張祜的《李家柘枝》《觀楊瑗柘枝》《觀杭州柘枝》《周員外席上觀柘枝》、白居易的《柘枝詞》《柘枝妓》、章孝標的《柘枝》、盧肇的《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等。這些詩歌是文學與舞蹈相輔相成的證明。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藝術·雅樂與俗樂在周漢時代的演變·打擊樂器
下一篇: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宋詩與文學傳統·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