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十五]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鑒賞〕 孔子這句話是針對有道德的人不時產生孤獨感而講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偉大的人總是孤獨的,愛因斯坦說過:“要記住那些優秀和高尚的人總是孤獨的——也必須這樣——而也就是因為這樣,他們能夠孤芳自賞。”(《愛因斯坦通信集》)有德之士產生孤獨感是很自然的。他們在品質、人格和精神上超凡拔俗,在一個人群中好像鶴立雞群,難免看起來有點孤獨。有德者總是要堅持原則,不會隨波逐流、隨便附和別人的看法。孔子認為君子對于天下的人不固定對誰特別親熱,也不固定對誰特別疏遠,只同有義的人親近(見《里仁》),因此他們好像有點落落寡合。有時因為要堅持正確的立場而拒絕別人不正當的要求或不正確的觀點,可能會讓人不悅。孔子說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這又勢必至于得罪人。孔子自己可能時時感覺到孤獨,所以他悲嘆: “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憲問》)有一次他因四處碰壁而心情很不好,甚至產生到海外去的念頭,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就乘木筏到海外去,能跟隨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見《公冶長》)孤獨之感溢于言表。
在孔子看來,君子一時產生孤獨感并不奇怪,但是他們要認識到,按照道德行事,終究是不會孤獨的。這里值得玩味的是句中一個“必”字。它表達了孔子的信念,也是要增強有德者的信心: 雖然現在感到孤單,寂寞,但是只要堅持真理,遲早會得到人們的理解和肯定。根據孔子的思想,有德者行的是中庸之道,待人接物時態度溫和,就像弟子對孔子的描繪那樣:“溫、良、恭、儉、讓”(《學而》),平時“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有道德的人能夠在堅持原則立場和獨立見解的同時,尊重別人的人格和意見,正像孔子所指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他們雖然不屑于與人勾結以謀私利,但是卻是合群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因此,君子不會走極端,一般不會經常與普通人發生激烈的沖突。因此堅持道德原則并不必定會脫離群眾,成為孤家寡人。而從理想的情況來說,真正有道德的人具有“所過者化”的道德感化力和人格魅力,自然會得到人們的敬仰。
當然,孔子這句話的用意可能是為了安慰那些處于污濁的社會環境和貧賤困境之中、其思想行為不為人們所理解的情操高潔人士。他深信,他們也是會發現志同道合者,終究會找到知音。因為真理、道德的光芒終究是遮掩不住的,必定會照亮越來越多的心靈。在這種光芒的照射下,那些追求真理和合乎道德的生活的人是會不期而遇的。這類朋友可能不會很多,但是正如伏爾泰所說:“酒色之徒只有狂飲暴食的酒肉朋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只有同伴,政客只有黨徒,來者不拒的懶人只有附屬品,王子只有廷臣。只有正直的人才有朋友。”(《哲學詞典·友誼》)
實際上我們可以從更大的視域解讀“德不孤”,就是說這三個字不是表示只是在自己的周圍發現知音,因為在現實中堅守節操之士感到極度孤獨的時候,其精神可以超越時空,與古圣人游。孔子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的精神與幾百年前的周公游。因為他不斷地同周公進行心靈對話,所以他經常夢見周公。到晚年的時候,他曾為不常夢見周公而感到悲哀,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孔子提供了一種尋求精神慰藉者的方法,美國現代思想家弗羅姆曾經指出過這類方法對于那些處于嚴酷的逆境中的精神價值追求者的巨大作用,他說:“與世界發生精神聯系可以有多種形式,居于密室而信仰上帝的僧侶、身陷囹圄而又覺得自己的同志就在身邊的政治犯,在精神上就不孤獨。”(弗羅姆《逃避自由》)此話有助于我們理解孔子“德不孤,必有鄰”的不朽名言。
上一篇:《微子·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志趣情操·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