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文賦
歐陽修 醉翁亭記[1]
環滁皆山也[2]。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瑯琊也[5]。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6]。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7],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8]。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9],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10],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12],云歸而巖穴暝[13],晦明變化者[14],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15],佳木秀而繁陰[16],風霜高潔[17],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18],行者休于樹[19],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20],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21],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22];射者中[23],弈者勝[24],觥籌交錯[25],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26],頹然乎其間者[27],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28],鳴聲上下[29],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30]。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31],太守也。太守謂誰[32]?廬陵歐陽修也。
[1]本文是仁宗慶歷六年(1046)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醉翁亭在滁縣西南七里。作者《題滁州醉翁亭》詩云:“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言。”文章生動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全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2]環滁(chu)皆山也:環繞著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這是一種夸張的寫法,實際滁州只西南面有瑯琊(lang ya)山。滁州,現在安徽省滁州市。[3]壑(he):山谷。[4]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蔚然,茂盛的樣子。[5]瑯琊也:是瑯琊山(在滁州市西南十里)。[6]釀泉:即瑯琊泉,因其水適于釀酒故名之。[7]翼然臨于泉上: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臨,靠近。[8]太守自謂:太守,一州的長官,宋代稱知州,太守是漢代的舊稱。歐陽修自號“醉翁”,并以此為亭命名。[9]輒(zhe):就。[10]意:情趣。[11]“山水”二句: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12]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像那……”的意思。林霏(fei)開:樹林里的霧氣散了。[13]云歸而巖穴暝(ming):煙云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暝,陰暗。[14]晦明變化: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15]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16]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秀,發榮滋長的意思。[17]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18]負者:背著東西的人。[19]休于樹:在樹下休息。[20]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拉著走。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傴僂,駝背。[21]山肴(yao)野蔌(su):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來的鳥獸做的菜,俗稱“野味”。蔌,菜蔬。[22]“宴酣”二句: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酣:盡興地飲酒。絲:弦樂器。竹:管樂器。[23]射者中(zhong):射的射中了目標。這是指宴飲時的一種投壺游戲,射中的照規定的杯數喝酒。[24]弈:下棋。[25]觥(gong)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觥,用牛角做成的酒杯?;I,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簽子。[26]蒼顏:臉色蒼老。[27]頹(tui)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乎,這里相當于“于”。[28]陰翳(yi):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29]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鳴叫。上下,樹的上部和下部。[30]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31]“醉能”二句: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32]謂:為,是。
蘇軾 前赤壁賦[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清風徐來,水波不興[3]。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4]。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5]。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6]。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7]。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8]。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9]??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sup>[10]。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
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11]。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12]?”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13]’,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14],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15],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16],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17]。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18]。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19]?!?br>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20]。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21]?!?br>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22]。殽核既盡,杯盤狼籍[23]。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24]。
[1]本篇作于元豐五年(1082),蘇軾當時被貶為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諫官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指摘有譏諷新法的詩句,便以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經歷了一段牢獄折磨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規定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本篇就是蘇軾在這樣近于被看押的環境中所寫的,但從中卻透露了他超曠的襟懷。[2]壬戌:元豐五年。既望:陰歷的每月十六日,因為十五日稱望。赤壁:蘇軾所游的赤壁在湖北黃岡,而湖北嘉魚才是吳蜀破曹之處。蘇軾當然不會不知道,他只是借用赤壁之名而已,這樣更容易發其思古之幽情。[3]水波不興:形容風輕水靜。興,起。[4]屬客:請客人同飲。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指《詩經·陳風·月出》的第一章,詩云:“月出皎兮,姣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惫乓簟榜杭m”與“窈窕”相近,故謂之窈窕之章。[5]少焉:一會兒。斗牛:指斗宿和牛宿,古時劃分星空方位的所謂二十八宿中的二宿。[6]“縱一葦”二句:意謂任憑我的一葉扁舟,在蒼茫的江面上游蕩。一葦:一片蘆葦葉子,形容船小。所如:所往。[7]“浩浩”四句:寫他放舟江面時的愉快之感,一如凌空駕風而行,又如脫離人世飛升仙境。馮:同“憑”。虛:太虛,指天空。羽化:道教傳說成仙者能夠像長了羽翼一樣飛升。[8]桂棹:桂樹做的棹。蘭槳:木蘭做的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槳打著空闊澄明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動的江面上逆流而上。[9]美人:借用《離騷》中的比喻,指當時的皇帝神宗。[10]倚歌而和之:按照我歌曲的調子,來替我伴奏。[11]嫠婦:寡婦。[12]愀然:憂愁的樣子。何為其然也:為什么音調這么悲涼呢?[13]“月明”二句:這兩句詩見曹操《短歌行》。[14]夏口:今漢口。武昌:今鄂城縣。繆:同繚,纏繞。[15]荊州:今襄陽。江陵:今江陵縣。舳艫:代指舟船,舳是船后置舵處,艫是船前置棹處。釃酒:原義是濾酒,此指把酒。[16]“況吾”句:我和你像漁夫樵夫一樣生活在江邊洲旁。[17]匏樽:酒器,匏是葫蘆的一種。[18]“寄蜉蝣”二句:意謂人生如蜉蝣寄寓于天地,其渺小一如大海中的一粒小米。蜉蝣,夏秋時水邊的小蟲,壽命只有幾分鐘。[19]“挾飛仙”四句:意謂本想與神仙 一同遨游,和月亮一起長存;但這不能立刻實現,只好把無奈托之曲調,在秋風里吹出。[20]“逝者”四句:意謂沒有什么流逝得像水這樣不停,但它卻不曾流走;沒有什么圓缺得像月亮那樣頻繁,但它最終也沒有增之一分減之一分。斯:指近的水。彼,:指遠的月。[21]適,快適。[22]洗盞更酌:洗了酒杯重新再喝。[23]“殽核”二句: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光了,只剩杯盤散亂。[24]東方之既白:東方的天色已經亮了。
[解讀鑒賞]
錢基博曾經對宋代散文作了一個大體的評價,他說:
曾鞏、王安石,以平實發浩瀚,得西漢董仲舒、劉向之意,此宋人之學漢人文也。蘇洵以廉悍為疏縱,有先秦孟軻、韓非之風;此宋人之學周人文也。學焉而皆得古人之所近。唯歐陽修之容與閑易,蘇軾之條達疏暢,雖是急言竭論,而無艱難勞苦之態;大而萬言之書,短則數行之記,一以自在出之,抑揚爽朗,行所無事;此則宋人之所特長,而開前古未有之蹊徑者也。
他不僅準確地體會到宋代散文作家的顯著風格,而且明確為我們指出由歐陽修和蘇軾為宋代散文開創的一片新天地。
如果我們用他這段評論的眼光來看歐陽修或蘇軾的賦,還會覺得更為恰當。因為賦體向以古雅或絢爛的風格為多,突然出現這樣自然清麗的東西,會更加引起我們的注目。宋代以前多以駢賦為正宗,所以我們很少看到這樣參差錯落的句式,大多使用四言或六言的偶句;差異略同散文中的駢文和古文。駢賦的主要風格分別以漢賦的古雅鋪排與六朝賦的絢麗堆垛為代表,直到晚唐才發生了一些改變。由于辭賦來源相近,在《楚辭》中出現的像《漁父》那樣近于散文的辭體給了賦體啟發,于是散賦也開始出現;到晚唐時杜牧所作的《阿房宮賦》,就已經是極為健全的散賦了。宋人獨特的美學風格更宜于表現在散賦中,所以散賦在宋代逐漸流行得多了起來。宋代的散賦形成自己的獨特風貌,這種風貌同樣表現在歐陽修和蘇軾的作品中,錢基博對他們散文的評論可以原封不動地移來評論他們的散賦。在讀他們的賦時,我們就應該格外注意那種一以自在出之的容與閑易和條達疏暢的風格,從中體味宋人獨到的審美情調。同時,也要注意散賦的獨特風格,建議大家能夠反復吟詠,體會那種錯落中的鏗鏘,參差中的抑揚,以及鋪敘中饒有的婉轉和韻律。
我們這里重點選了蘇軾的《前赤壁賦》作為經典解讀篇目,因為它不僅典型地表現了宋代散賦的風格特點,而且還蘊藏著對人生的深刻反思。蘇軾被貶在黃州作團練副使的時候,他沒有簽署公事的權力,還不許擅離安置所,連行動的自由都沒有。但是就在這樣的困苦里,他卻在黃州赤壁寫下了很多的名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篇賦和一首《念奴嬌》的詞。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名作呢?我認為,是由于蘇軾通過親身的遭遇完成了他向來就深藏的一種人生反思。這種反思來自莊子,就是認識到外物的得失榮辱和人生的終極生存意義沒有必然關系。在賦中,蘇軾描寫了蘇子與客的對話,通過這番對話表現了他的反思。精于考證的趙翼指出此處的客就是《后赤壁賦》里的那位道士,也許這是個事實,但執著這個事實未免不大會欣賞文學。其實就是沒有這位道士,蘇軾何嘗不能虛構一個客出來呢?蘇子與客,更加生動地體現了蘇軾自己心中就曾存在的猶疑困惑,雖然最終他找到了人生的終極歸宿。
這位客人哀怨地吹起洞簫,因為他想到當年不可一世的曹操,現在尚且了無蹤跡;而我們這樣的江渚漁樵,其人生就更加虛幻無托了。這是對于外物得失榮辱的初步反思,意識到它們似乎不是人生能夠最終以為依據的。在這篇賦里,這個意思沒有被充分展開,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詞里,卻講得很完滿。我們先來看這首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既來赤壁,此地名便引出有關三國周郎之遐想,而不必問此地究竟是否三國周郎之赤壁。如同在賦中,引出有關曹孟德的遐想,也不必問此地究竟是否曹孟德之赤壁。其實,三國、周郎、赤壁亦何與于我,乃在引出當年周郎之風采;此所以寫“小喬初嫁”而為此風采張本耳?!按蟮劬纪侨?,小喬夫婿是英雄”,人生之得意何逾于此?“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人生之功業何逾于此?也如同賦中,曹孟德亦何與于我,乃在引出當年魏武之風采:“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肮蕠裼巍保K軾只是借此一勝地,神追周郎之得意與功業而已。然而,此種得意與功業果然是人生終極意義之所系否?即使能贏得,亦不過隨大江東去,一時忽焉淘盡,而今安在哉?執著于此已屬可笑,何況自己多年來汲汲而為,竟乃徒然無成,不過贏得早生華發,毋乃太多情耶?既然人間種種無一真實,幻如夢境,于是“一尊還酹江月”。
為什么要酹此江月,此詞卻戛然而止。雖說詩貴含蓄,但也不免令人費解。好在蘇軾把這個原因寫進賦里,使我們不必亂作猜想。所以,賦和詞原本就是互為補充,對應來看最好。蘇軾自幼深愛莊子,莊子的哲學正好是從看到外物得失榮辱之不足為人生依據開始的,他于是從莊子得到了啟示。莊子看到外物的不足據,就通過“齊物”來把我們的榮辱皆驚的心理化去,如果能夠意識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還有什么執著可言呢?在我們除去執著之后,就不再受到外物的束縛而使意志得以自由,這就是沒有任何依待后的自由境界,莊子稱之為“逍遙”。“齊物”實際上是把外物看作“無”,“逍遙”就是從“無”來的境界。牟宗三論莊子哲學極為精辟,他抓住道家哲學的核心名詞“無”來分析:“‘無’就主觀方面講是一個境界形態的‘無’,那就是說,它是一個作用層上的字眼,是主觀心境上的一個作用。把這主觀心境上的一個作用視作本,進一步視作本體,這便好像它是一個客觀的實有,它好像有‘實有’的意義,要成為實有層上的一個本,成為有實有層意義的本體。其實這只是一個姿態?!闭沁@個境界形態的“無”成為一種美,同時成為一個人生意義的棲居處所 既然人間種種俱同幻夢,被“無”掉了;難道人生就真的沒有不如夢的么?有的,正是蘇軾一樽還酹的“江月”。他說:“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睆耐馕镏P系到得失榮辱來看,自然實在是一個大變化者,在變化中我們顯得無所寄托;但從“無”來看,就通過對這種大變化的超越使之轉成了一種不變的永恒。本是對一切外物不執著而成就的“無”之過程,卻被進一步視為本體,似乎有一個目的統攝萬有,但此目的實非所有,只是一個姿態。在這一無一有之間,便成超曠,不粘不滯,純任心靈之自由(“逍遙”),此所以為美。而此美即屬于大變化的自然中,所以蘇軾一再唱嘆:“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笨梢哉f,蘇軾在莊子的啟發之下,從美中尋得人生的終極生存意義,而這種美就呈現在大變化的自然,如江與月中,所以要酹此江月。至此,人生的反思就已完成,這篇賦也從這種反思的完成中使人感到神完氣足。通過這種反思,我們還可以貫穿起蘇軾所有的黃州詩文,這些作品在互相映帶之中也就越顯其五光十色。
此賦寫在因“烏臺冤案”被貶黃州三年之后,此時作者已年近半百,名義上雖有團練副使的官職,而實際生活與行動并不自由,因借游赤壁之機,抒發矛盾而復雜的心情,闡發謫居生活中對人生的感悟。本文由明、暗兩條線索貫穿著。一條是明線,是由“江”“月”為核心的景物線,另一條是暗線,以“樂”“悲”“喜”為中心的情感線。兩條線并非等距分列,平行進展,而是擰成一股,隨文意進展而自然延伸。文章依作者感情的起伏分成三個段落,先從明月清風交織成的江山風月之美景中寫出作者由此而生的飄飄欲仙之樂;既而從悲涼的簫聲和對歷史人物的憑吊中跌入現實人生的苦悶悲傷;最后仍從眼前景物立論,以水與月的例子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宇宙、人生與水、月之變同理,皆可自其變與不變兩方面來觀照:自其變者而觀,盈虛、消長、榮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變化;自其不變者而觀,則水、月、人、我,一切都無增無減,沒有變化。對于可變者而言,物各有主,不可強求。這種齊生死、一毀譽、等榮辱、同憂樂、無是非的虛“無”思想和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雖然表面看不免悲觀消極,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卻成為作者人生逆境中調整自我,排遣憂愁,保持超然豁達樂觀情緒的一劑精神良藥。此理既明,主客于是轉悲為喜,重又回復到曠達超脫的樂觀心境中來。
全文緊緊依托月夜泛舟江上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情隨景移,景為情用,從而使詩情、畫意、哲理渾然一體的。蘇軾《前赤壁賦》所產發出的關于“辯證”與“變通”的世界觀與人生態度,我們如能從辯證的、積極的方面予以吸收,那么在當今生存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心理壓力與日俱增的現實中,它對于協調改善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社會的緊張關系,營造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依然具有借鑒作用。
[閱讀思考]
1.以《前赤壁賦》為例,談談宋代散賦的藝術特色。
2.蘇軾的黃州作品,已經成為文學史上極為引人注目的現象,你能分析其中的深刻原因嗎?
3.請結合《前赤壁賦》的閱讀,分析作者是怎樣將詩情、畫意、哲理渾然結合為一體的? 蘇軾的思想及人生態度,在今天看來,是否還有可資借鑒的價值?為什么?
上一篇:唐五代·盛唐邊塞詩
下一篇:漢魏晉南北朝·南北朝駢文與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