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盛唐邊塞詩
王昌齡[1] 從軍行[2](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3],黃昏獨上海風秋[4]。更吹羌笛關山月[5],無那金閨萬里愁[6]。
[1]王昌齡(698—757),盛唐著名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寒門。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曾任江寧丞、龍標尉等微職。存詩一百七十余首,長于邊塞、送別、閨情宮怨等題材,在各體中尤擅七言絕句,后人譽為“七絕圣手”。[2]從軍行:樂府古題,屬于《相和歌辭·平調曲》。多用來描寫軍旅生活。王昌齡的這組《從軍行》一共七首,這里選出四首。[3]百尺樓:邊城戍樓。百尺,極言其高。[4]海風:指瀚海風沙。[5]羌笛:羌人一種吹奏樂器。關山月:樂府曲名,屬《鼓角橫吹曲》。內容多寫征戰離別之苦。[6]無那:無奈。金閨:女子閨閣之美稱。
王昌齡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1],總是關山舊別情[2]。撩亂邊愁聽不盡[3],高高秋月照長城。
[1]琵琶:彈撥樂器名。換新聲:重新更換新樂曲。[2]關山:泛指關隘山川。[3]撩亂:紛繁,紛亂。邊愁:征戰之人久留邊塞的思鄉之愁。聽:一作“彈”。
王昌齡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1],孤城遙望玉門關[2]。黃沙百戰穿金甲[3],不破樓蘭終不還[4]。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雪山:即今日甘肅的祁連山,[2]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是漢朝邊塞的一個重要關口。[3]穿金甲:磨穿鐵甲。[4]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朝使臣,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斬其王而返。事見《漢書·傅介子傳》。這里以“樓蘭”指敵人。
王昌齡 從軍行(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1]。前軍夜戰洮河北[2],已報生擒吐谷渾[3]。
[1]轅門:指行營。古代帝王巡狩田獵,止宿處以車圍成屏障,出入之處相向仰立兩車,稱轅門。后來地方高級官署,兩旁以木柵圍護,也稱轅門。[2]洮(tao)河:黃河的支流,在甘肅省西南部。[3]吐谷(yu)渾:我國古代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是鮮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渾國。這里借指敵軍首領。
王昌齡 出塞[1]二首
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2],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3],不教胡馬度陰山[4]。
[1]出塞:樂府古題,武帝時李延年據西域樂曲改制,屬《相和歌辭·鼓吹曲》[2]“秦時”句:言秦漢以來,明月便已照臨關塞。意即從秦漢起已筑長城防御外敵。[3]龍城飛將:指漢朝右北平太守李廣?!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罚豪顝V率軍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龍城:又作“盧城”,指盧龍縣,為唐北平郡治所。此處泛指邊關。[4]胡:泛指西北少數民族。在此當指常來擾邊的匈奴。陰山:昆侖山脈北支。起于河套西北,綿亙于內蒙古自治區,東與興安嶺相接,為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1]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此詩重見李白詩集中。據嚴羽《滄浪詩話·考證》謂:此乃王昌齡詩誤入李白集者。騮馬:即驊騮馬,赤身黑鬣,相傳為周穆王八駿之一。
高適[1] 燕歌行[2]并序
開元二十六年(738),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3]。
漢家煙塵在東北[4],漢將辭家破殘賊[5]。男兒本自重橫行[6],天子非常賜顏色[7]。 金伐鼓下榆關[8],旌旆逶迤碣石間[9]。 校尉羽書飛瀚海[10],單于獵火照狼山[11]。山川蕭條極邊土[12],胡騎憑陵雜風雨[13]。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14]!大漠窮秋塞草腓[15],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恒輕敵[16],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17],玉箸應啼別離后[18]。少婦城南欲斷腸[19],征人薊北空回首[20]。邊庭飄飖那可度[21],絕域蒼茫更何有[22|。殺氣三時作陣云[23],寒聲一夜傳刁斗[24]。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25]。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26]。
[1]高適(約702—765),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縣)人。少貧困,二十歲后浪游長安、薊門、梁、宋等地,安史之亂后官位逐漸顯達,終至散騎常侍。高適是盛唐邊塞詩代表作家之一,詩風慷慨悲壯,以風骨勝。[2]燕歌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詠東北邊塞征戍之情。高適的這首詩是以樂府古題寫時事。[3]張公:即張守珪,當時邊塞名將,開元二十三年拜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開元二十六年,部將趙堪等假借他的命令,使平盧軍使烏知義擊叛奚余黨,先勝后敗,守珪隱瞞敗狀,反而報勝邀功。高適寫這首詩,可能與此事有關,但詩中所寫內容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詩人對當時邊塞生活中的普遍現象的高度概括。[4]漢家:唐代詩人一般以漢比唐,如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等。下句“漢將”同。煙塵:風煙揚塵,指邊疆的戰事。[5]殘賊:殘余的敵兵。[6]橫行:縱橫馳騁,掃蕩敵寇。 [7]賜顏色:賞賜,施以恩寵。 [8](chuang)金伐鼓:指行軍時金鼓齊鳴。,撞。伐,擊打。 榆關:即山海關,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 [9]旌旆:軍隊中的各種旗幟。逶迤:蜿蜒綿長的樣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這里泛指東北臨海地帶。[10]校尉:軍隊中的武官,這里泛指統兵的將帥。羽書:軍中插羽毛的緊急文書。瀚海:大沙漠。[11]單于:匈奴首領,這里泛指北方少數民族首領。獵火:古游牧民族出戰前往往先進行大規模的校獵,以演習軍事。狼山:泛指交戰之地。[12]極:窮,盡。[13]憑陵:倚仗某種有利條件去侵犯別人。風雨:形容敵軍來勢之猛。[14]帳下:指主帥營帳之中。[15]窮秋:深秋。腓:病,枯萎。[16]身當:身受。[17]鐵衣:鎧甲。[18]玉箸:形容少婦的眼淚。[19]城南:長安城居民區在城南,故云。[20]薊北:從薊州(今河北省薊縣)往北的一帶,這里泛指東北邊塞。[21]邊庭:邊疆。飄飖:隨風搖擺的樣子。度:越過。[22]絕域:相當于上文的“極邊”。蒼茫:迷茫的樣子。[23]三時:泛指時間之長。一說:三時指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陣云:古時表示戰爭之兆的云形。[24]刁斗:軍中銅制炊具,白天用來做飯,夜間用于敲打巡邏報警。[25]死節:為義而死,為國捐軀。[26]李將軍:漢朝名將李廣。漢武帝時李廣為右北平太守,防御匈奴,身先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卒愛戴,匈奴畏之,避不敢犯,號“飛將軍”?!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罚骸皬V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瓘V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贝司湟岳顝V與唐之將帥對比,慨嘆當時沒有像李廣一樣的邊將,與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意同。
高適 別董大[1]
千里黃云白日曛[2],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3]。
[1]高適《別董大》共有兩首,今選其一。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因排行第一,故稱“董大”。[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
岑參[1]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2]
北風卷地白草折[3],胡天八月即飛雪[4]。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5]。將軍角弓不得控[6]。都護鐵衣冷難著[7]。翰海闌干百丈冰[8],愁云慘淡萬里凝[9]。中軍置酒飲歸客[10],胡琴琵琶與羌笛[11]。紛紛暮雪下轅門[12],風掣紅旗凍不翻[13]。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岑參(715—770),盛唐著名詩人,江陵(今屬湖北)人,祖籍南陽(今河南南陽)。玄宗天寶三載(744)進士,天寶八載(749)、十三載(754)曾先后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和封常清幕府,度過了大約六年的邊塞生活,官至嘉州刺史。他的詩歌多寫軍旅生活,尤以寫邊地奇麗風光的作品著名,詩風慷慨奇偉,在盛唐邊塞詩中別樹一幟。[2]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這首詩是他在幕府雪中送人歸京之作,表現了邊防軍營中的奇寒與天山、瀚海的壯麗雪景 武判官:未詳 。[3]白草:西北邊境的草名,秋天變白,冬天枯而不萎。[4]胡天:指塞北一帶的天氣。[5]錦衾:錦緞被子。[6]角弓:用牛角裝飾的弓??兀阂?,拉開。[7]都護:官職名。都護意即總監。唐代在邊境先后設置六大都護府,每府有大都護、副大都護(或副都護),管理轄境的邊防、行政和各族事務。[8]闌干:縱橫散亂狀。[9]慘淡:陰暗。凝:聚。[10]中軍:古時分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發號施令之所。此指主帥營帳。[11]胡琴:西北少數民族一種彈撥樂器。羌笛:原指西北羌人的吹奏樂器。[12]轅門:軍營的門。古時行軍扎營,以車環衛,于出入處將兩車的車轅相向豎起,對立如門。[13]風掣:指風吹。掣,牽。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1]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2],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3],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4],金山西見煙塵飛[5],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6],幕中草檄硯水凝[7]。虜騎聞之應膽懾[8],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9]。
[1]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三載(754)到至德元載(756)之間,當時岑參在輪臺,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軍府駐輪臺(今新疆烏魯木齊西北)。冬,北庭都護封常清西征播仙,岑作詩送行。走馬川:音譯,今作“左末河”。行:即歌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屬古體詩范疇。[2]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缎绿茣の饔騻飨隆罚骸靶卸妊┖#合某S暄??!盵3]輪臺:地名,土名“玉古爾”或“布古爾”,漢武帝時曾遣戍屯田于此,唐貞觀年間置縣,治所在今新疆米泉縣。[4]匈奴:泛指北方游牧民族。[5]金山:即阿爾泰山。突厥語稱“金”為“阿爾泰”,這里泛指塞外山脈。煙塵飛:指戰事爆發。[6]五花、連錢:都是良馬的名稱。一說都是指馬斑駁的毛色。[7]草檄:起草聲討敵人的文書。[8]虜騎:敵人的騎兵。古代中原統治者泛稱北方民族為“虜”。[9]車師:安西都護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佇(zhu):等待。獻捷:報捷。
王之渙[1] 涼州詞(之一)[2]
黃河遠上白云間[3],一片孤城萬仞山[4]。羌笛何須怨楊柳[5],春風不度玉門關[6]。
[1]王之渙(688—742),字季凌,郡望晉陽(今山西太原),后徙絳郡(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文安縣尉等吏職。曾不屑于“屈腰之恥”而拂衣去官,優游山水。為人“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是盛唐重要詩人之 一,以邊塞詩享譽當時。《全唐詩》僅存六首絕句。[2]涼州詞:唐代樂府曲名,是歌唱涼州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涼州:地名。唐時轄境在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公元八世紀后期至九世紀中葉曾屬吐蕃。題一作《出塞》。此詩寫玉門關外荒寒蒼涼的景色和征人久戍不歸的哀怨。在當時已膾炙人口,后人更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3]黃河遠上:一作“黃沙直上”。[4]萬仞(ren):極言其高峻。仞,古時八尺為一仞。[5]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羌,是我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楊柳:《折楊柳》曲的簡稱。北朝樂府《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贝司浠闷湟猓^涼州春意已經很少,玉門關外連春風都吹不過去,那么何必吹笛埋怨楊柳呢?這里是以排遣的語氣表現人到涼州,耳聽《折楊柳曲》所引起的愁思。[6]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
[解讀鑒賞]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國家的版圖非常廣大,華夏族與外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交通來往很多,但在邊境之上也時有戰爭發生。這些戰爭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保衛疆土、抗擊入侵的正義戰爭;另一種是統治者以炫耀武力、擴大疆域為目的的非正義戰爭。這兩種戰爭在唐代詩人的筆下都有所反映。盛唐的邊塞詩里,有反映征夫在邊塞艱辛生活的,亦有反映思婦在閨中相思懷念之情的;有表現將士們英勇善戰、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的,亦有表現軍中主帥“驕恣不法”、“不恤下情”,一味沉醉歌舞宴樂的。總之,詩人無論敘寫征夫,還是描述思婦,都突破了前代邊塞詩“征夫思婦”的傳統題材,在表現悲壯、艱辛之軍旅生活的同時,也用“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事實,揭示了戰爭的恐怖與殘酷。以其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與情、景、理、技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將邊塞題材的創作帶入一個新的高度。唐代所以會產生這么多感人的邊塞詩,固然與當時國家的背景,以及邊境上的連年戰爭有關。盛唐不但在整個有唐一代處于最為繁盛的階段,同時也是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鼎盛期。盛唐的五十來年中,政治開明,經濟富足,思想解放,社會秩序相對穩定 ,世人心態也積極健康,尤其“士”人階層好不容易生逢此一似“遇”(被知遇)的好年華,又正趕上創業的好時候,他們全都像發著高燒一樣執著于建功立業,想要實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生命價值。有些人做官做到了一定的職位,被皇帝派到邊境上去帶兵打仗。還有相當一部分科場蹭蹬、宦海失意之“士”也紛紛投筆從軍入幕,企圖能在“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的軍旅生涯中有所建樹。所以,唐代許多詩人都曾到過邊庭也是盛唐邊塞詩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不管他們是失意或得意,總之這些詩人曾到過邊庭,是大漠的青海黃云、孤煙落日,與瀚海行軍、沙場白骨作用于他們的激情銳感,才有了這些反映邊塞生活的壯麗詩篇。而且盛世所特有的那種豪邁自信、奮發激越、剛健奔放、慷慨悲壯的英雄主義情緒便自然而然地反映到了在此一時期的邊塞詩創作中。
唐代寫過邊塞軍旅生活的詩人很多,王維曾因奉使到邊塞犒軍而寫過《使至塞上》,李白也寫過著名的《塞下曲》。這些詩雖然都反映了邊塞風光及軍旅生活,但它們大多是一種概念上的、不很切實的表面上的生活現象,因為這些詩人缺乏真正深入的、身經百戰的切身體驗。唐代邊塞詩寫得最好,最有代表性的,應推王昌齡、高適和岑參。他們都曾到過邊塞,體驗過真正的軍旅生活,所以他們詩中所表現的感情與景象都是非常真切動人的。下面我們概要介紹其中最突出的幾位詩人及他們的創作。
王昌齡的生平,現存的材料很少,從《全唐文》所收集的王昌齡寫給朋友的書信中看,他的生活是非常貧困的,他到邊塞去的主要原因可能出于在朝中仕宦不得意,希望在邊塞上獲得建立功業的機會。他擅長寫七言絕句,曾被當時人譽為七言絕句的“詩天子”。他寫的邊塞詩雖說不像高適、岑參那樣具體、現實,但較之于王維、李白等人則進了一大步?!稄能娦小放c《出塞》是他最著名的兩組邊塞之作。七言絕句是一種非常短小的體裁形式,它不適合于鋪陳敘述,這正好與王昌齡擅長抒情而不長于鋪敘的特點相吻合。王詩能夠把感情與景物結合得很好,通過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由物及心、由心及物的感發過程,在詩中傳達出一種原始的精純而直接的興發感動的力量。例如《從軍行》中的:“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庇秩纾骸芭闷鹞钃Q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睆那橐馍险f,這些詩表現了邊關兵士們對家鄉親人的無限眷戀之情,而且這種感情與邊塞的景致和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外,王昌齡詩還善于通過聲音來傳達這種感發的力量。一般來說,像七言絕句這樣的“近體詩”,是非常注重聲調、韻律與情意的結合的。中國的詩歌從一開始就很重視諷詠和吟誦,并且把它與中國詩歌重視興發感動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常常在吟誦之間伴隨著聲音來傳達詩中的感動作用。也許有人覺得,近體詩自有其固定的格式,無論誰寫都是同樣的聲律。其實不然,同樣是平聲,卻有陰陽之分;同樣是仄聲,也有上去入之別。即使同樣的陰平或陽平,還有開口呼、合口呼與撮口呼的不同分別。這其中有一種很復雜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微妙結合,所以杜甫才說“新詩改罷自長吟”。讀王昌齡的絕句,一定要對這種聲音與感情及景物的結合有所體認。如“烽火城西百尺樓”中的“烽火”與“戍樓”是邊塞的典型景物;“百尺”兩個字都是入聲字,顯得極為強勁;“黃昏獨坐海風秋”中的“黃昏獨坐”表現了生活單調的關塞兵士們內心世界的孤獨與苦悶?!昂oL秋”從聲音上看,“?!笔情_口的,又是上聲字,是由降到升的降升調?!帮L”是唇齒之間突然沖出的帶有濃重鼻腔共鳴的高平調,這種聲調上的結合,給人以雄渾強壯的感觸。既是景物與聲音的結合,也是情感與聲音的結合。從景物上看,“烽火城”、“百尺樓”,邊塞的景物雖然單調卻并不凄涼;從感情上說,“黃昏獨坐”,“更吹羌笛”,邊塞生活雖然枯燥,卻不消沉。這種效果的產生,完全是憑借這種聲音的作用。這就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高適是一個既有政治理想,又有謀略才干的人,在唐代詩人中,他算是比較顯達的。當然顯達不一定就得意。他20歲曾到長安去考試,但沒有考中。后來一度到幽薊從軍,可當他趕到時,戰爭已經結束。雖然從未能得到建功立業的機會,但卻對邊疆與戰爭有了深切的了解和體驗。他邊塞詩的代表作《燕歌行》,就是此一時期的產物。詩的開篇兩句連用兩個“漢”字:“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漢家”指中國,漢朝也是歷史上很強盛的時代?!盁焿m”代指戰爭,古代傳遞戰爭消息用烽火,白天點煙,夜晚舉火。烽煙與風塵都為顯示戰爭的具體形象。由于“漢家”有了戰爭,作為“漢將”,當然具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了。“辭家”,體現著報國犧牲的精神;“破殘賊”表現了堅決、果敢、勇猛、頑強的戰斗意志。在這種“漢家”與“漢將”的相互呼應與承接當中,自然傳達出強烈動人的感發力量。就高適而言,他不僅如是說,而且具有這種“辭家”的意志和“破殘賊”的勇氣。接下來他說“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中國古代男子的價值觀念是“男子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固守家園,作兒女之態”。所以男兒一生下來就應該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爸貦M行”是縱橫馳騁的意思,“本自”,是說本來就應如此,“重”是看重。這句話在敘述的口吻中就帶著那么強烈的感動。不但如此,他上一句說“男兒”,下一句就是“天子”,作為男兒理應報國,而且報國并非為了酬勞。而天子對這些忠心報國的“男兒”也很珍惜,給予他們很厚的賞賜?!百n顏色”是指天子對這些報國的人給予恩寵。這前四句詩,在鋪陳敘述的口吻、結構、聲調之中,把一個男子不怕犧牲、報效國家的精神氣概完整地傳達出來了。這種古代歌行體的詩歌不需要對句,高適這首詩雖然沒有嚴格的對仗,但他的上下句之間總有一種呼應,一種本質上的相對。比如“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這種似對非對中的內在關聯,于疏散之中透出的嚴整,體現了作者有心安排的一番用意。讀《燕歌行》這首詩,一定要注意詩前的那個小序,其中的張公指的是唐代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張守珪。據《舊唐書·玄宗紀》載:“開元二十五年(737)二月,張守珪破契丹余眾于棣祿山,殺獲甚眾。”因為他打過勝仗,所以皇帝非常寵信他??僧旈_元二十六年張守珪再次帶兵打仗失敗之后,他為保全自己的地位,不致失去皇帝的恩寵,于是就謊報軍情。據說高適這首詩就是為了這件事而作的。其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等句,都含有諷喻之意,他想借此來反映軍中的腐敗現象。高適一直是非常關心國家和民族危亡的,“安史之亂”潼關失守后,玄宗從長安逃奔四川,高適特意趕去向玄宗提出忠告勸諫。當時的人都認為高適能夠“負氣直言”。他不僅關心國家政治,對軍隊中將領與兵士的關系問題也極關注,因此他的邊塞詩有明顯的現實用意,這與王昌齡無明確目的邊塞創作,以及岑參為應酬上司及朋友所寫的邊塞之作是很不相同的。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岑參的特色。
岑參與高適及王昌齡都是同一時代的人。他二十歲左右也到長安求取功名,奔波十余年沒有結果,就到邊塞軍中充當幕僚。他曾在輪臺居住過相當長的時間,對于塞外景象及軍旅生活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認識。他的邊塞之作,運用形式自由的古樂府歌行體,為我們描繪出塞上酷熱奇寒、火山黃云、狂風大雪、飛沙走石、金甲旌旗、胡琴羌笛……種種壯景奇觀,這一切都是別人筆下不曾有過的。岑參詩有一個特色也很值得注意,即杜甫在一首寫他與岑參兄弟到渼陂劃船的詩中所說的:“岑參兄弟皆好奇” 岑參喜歡做不平凡的事,喜歡有不平凡表現。有人說他的詩“語奇而格峻”,他所寫的內容常常是罕見的,他所用的語言常常是不平凡的,風格是矯健而有力的。你看他寫的輪臺:“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边@是何等的壯觀。再看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钡谝痪涞摹罢邸迸c第二句的“雪”都是仄韻,因為他要寫北風的摧殺,于是就用了這種短促的入聲字,使人讀后產生一種緊張、寒冷的感覺一 但接下來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又換為平聲韻,“梨”、“花”、“開”都是平聲,好像春天來了,一下子就放開了。這種聲音與景物的諧調配合,緊縮與松弛之跌宕有致,正是岑參邊塞詩作的又一特色。
從詩歌欣賞的角度而言,只有那些寓意深刻含蓄,能夠多方面引發人聯想的詩,才適合于講解。像岑參這類以新奇取勝,既不是言情,又沒有什么用意的詩,則更適于在誦讀中去欣賞,因為他的邊塞詩大都是為應答酬謝、歌頌贊美而寫的。雖然詩篇所描述的景物,與所使用的語氣、聲調、口吻,以及氣勢都很不平凡,但這些好處,都是一讀即知的,因此它只適合于誦讀,而不太適合于講解。高適與王昌齡的詩則與此不同。高詩的好處在于以“氣骨”取勝,氣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和作用,這與做人的關系很密切。韓愈曾說過,“氣盛則言之長短高下皆宜”,氣是通過語言的聲音和口吻來傳達的?!肮恰敝缸髌返恼路ㄅc結構。高適與岑參的詩能在其章法結構和語氣敘述的聲調、口吻中,給你一種精神上的鼓舞和感染。王昌齡則是以情韻取勝,情是他那既悲且壯的思鄉、懷人之情,韻是言雖盡而意不絕的綿長余味。對王昌齡的詩,要一邊吟詠,一面體味,這樣就能從中獲得一種身歷其景、心臨其境的感動。
[閱讀思考]
1. 有人說盛唐邊塞詩是最能體現“盛唐氣象”的。你對此如何理解? 結合對曹丕、高適所作兩首同題《燕歌行》的閱讀,試作理解辨析。
2.比較高適、岑參、王昌齡的邊塞之作,試從內容、意象、風格、境界等方面加以區別鑒賞。
上一篇:唐五代·中唐自然山水詩人
下一篇:北宋文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