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文獻·先秦兩漢文學研究資料與工具書·總集、選集、叢書類
1.《文選》
梁蕭統編,又稱《昭明文選》,30卷。收錄戰國至梁初130位作家的五百余篇詩、賦、文作品,分為38類,其中詩、賦的比重最大。《文選》選文以“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為標準,文學性較高。唐代李善為之作注。李注偏重于詞語和典故,引書達一千七百余種,影響很大。李注不僅代表了唐代《文選》的研究水平,而且其中引用的許多典籍現在已經亡佚,賴此得以保存,文獻價值很高。《文選》與李善注均極受后世文人推崇。唐代又有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所作的注釋,世稱《五臣注文選》。五臣注粗陋之處頗多(今人祝廉先《文選六臣注訂訛》摘其訛誤之處三百五十多條),但在疏通文義方面可補李善注之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宋人將李善注與五臣注合為一帙,稱為《六臣注文選》。《文選》李善注和《六臣注文選》均有中華書局影印本。此外尚有日本流傳的唐寫本《文選集注》殘卷,其中的陸善經注以及《文選鈔》《文選音決》等今皆不傳,有較高的文獻價值。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自清以來,研究《文選》的著作很多,如清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孫志祖《文選理學權輿補》《李注補正》、朱珔《文選集釋》、胡克家《文選考異》、梁章鉅《文選旁證》、胡紹瑛《文選箋證》、程先甲《選雅》、丁福保《文選類詁》等。其中朱珔《文選集釋》博采眾說,且有新見,名物考釋尤詳,多補李注之不足,極有參考價值。今人駱鴻凱《文選學》則是《文選》的系統研究著作。
2.《古文苑》《續古文苑》
《古文苑》,古詩文總集。編者不詳,相傳為唐人舊藏本。所錄詩文多為史傳與《文選》所不載,文獻價值較高。南宋時韓元吉加以整理,分為9卷。后章樵又加增訂,并為注釋,分為21卷。選錄周代至南朝齊代詩文二百六十余篇,分為20類。雖編錄未為精審,然隋唐之前散佚之文間賴此書得以流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行刻本分兩個系統,一為宋淳熙本,9卷,有清嘉慶十四年孫氏仿刻本;一為章樵21卷本,有明成化十八年張世用刊本。清代有多種刊本。近現代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宋刻本,《萬有文庫》影印《守山閣叢書》本(章樵注,附清錢熙祚校勘記一卷)。
清代孫星衍又輯金石、傳記、地方志和類書中的遺文,自周迄元,編為《續古文苑》20卷。引錄之文均注出處,輯佚之文有校訂。有嘉慶年間原刻本,《萬有文庫》影印原刻本。雖文獻價值稍遜,但所選均為一般書不載或散見各書之文,頗便參考。
3.《文館詞林》
唐許敬宗編,原書1000卷,大型詩文總集。收錄自漢至唐初的作品。所收作品,多不見于現存典籍,對征文考史有較高的文獻價值。此書至宋初即已殘缺,后逐漸在中土失傳。但由于在唐代即已傳入日本,歷經劫火,殘存三十余卷。清末經楊守敬、董康等搜集,陸續重現中國。今存較好的本子是日本古典研究會于昭和四十四年(1969)出版的《影弘仁本〈文館詞林〉》。是書將日本所藏殘本網羅殆盡,保存了原本的面貌。由羅國威整理的《文館詞林校證》(中華書局出版),將其中的詩文一一指出其存佚及傳世典籍的收錄情況,并對殘缺之文予以校補,比較便于使用。
4.《玉臺新詠》
梁徐陵(507—583)編選,10卷。此書收錄漢代至梁代的詩歌660首,其中的作品多為涉及閨思艷情之“艷歌”,也收錄了一些優秀的民歌。梁啟超《南陵徐氏覆小宛堂影宋本〈玉臺新詠〉跋》云:“欲觀六代哀艷之作及其淵源所自,必于是焉。”道出了其主要價值。由于本書編選較早,故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清紀容舒有《玉臺新詠考異》,清代吳兆宜箋注、程琰刪補的《玉臺新詠箋注》是較好的注本。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了該書的點校本。
5.《樂府詩集》
北宋郭茂倩編,100卷。郭茂倩,字德粲,東平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本書收集唐五代以前的全部樂府詩,幾乎網羅殆盡。全書分為12大類;在每大類下,按樂曲曲調分為若干小類;在各小類中,按古題古辭、古題新辭、新題新辭順序編次,并在各類之前,依據大量史料做出解題和說明,不僅眉目清晰,而且對于樂府詩的源流變化有較為清晰的論述。因此,本書不僅是收羅樂府詩最齊全的總集,而且是研究樂府詩發展的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其中亦有個別誤收或混亂之處。該書現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4年影宋本、中華書局1979年校點排印本。
6.《古詩源》
清沈德潛(1673—1769)編,14卷。本書編選的目的在于體現詩歌的源流正變,包括古逸1卷、漢詩3卷、魏詩2卷、晉詩3卷、宋詩2卷、齊梁詩2卷、陳及北朝詩1卷,每卷詩后附謠諺,總近八百首作品,附有沈氏評論。這是一部比較簡明的漢魏六朝詩選本。沈氏的評說雖有局限性,但對理解詩歌的內容和藝術有一定的幫助。現以中華書局據《四部備要》紙型重印的單行本最為通行。
7.《古謠諺》
清杜文瀾輯,實際主要由其幕僚劉毓崧(1818-1867)完成。此書廣收博采,匯輯上古至明代的歌謠、諺語三千三百多首,引書達八百六十余種,按經、史、子、集排列,編為100卷,其中正文85卷,附錄14卷,集說1卷。所收作品按性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量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流傳的百姓平民作品,屬于民間文學范疇,具有較高的價值;另一類是帝王將相、文人僧道的作品,精華與糟粕并存。對所收錄作品產生、流傳的原委,原書引用時出現的上下文等,均予以敘錄或考辨,參閱比較方便。但本書編排以原書的四部分類次序為準,故難以反映謠諺產生的時代狀況,且有個別非謠諺作品。現以中華書局出版的周紹良校點本(據曼陀羅華閣本)最為通行。
8.《古詩紀》《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古詩紀》原名《詩紀》,明馮惟訥編,156卷。前集10卷,錄先秦古逸詩;正集130卷,錄漢代至隋代詩歌;外集4卷,錄古小說、筆記中所傳仙鬼之詩;別集12卷,選錄前人對古詩的評論,頗便參考。本書網羅散佚,收羅宏富,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專輯古詩的總集,但也有真偽混雜,舛漏抵牾之處。清代馮舒撰《詩紀匡謬》1卷,訂正原書闕誤,較精審。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近人丁福保(1874—1952)編,54卷,依時代分為11集,下接《全唐詩》。是書以馮惟訥《古詩紀》為藍本,并參考馮舒《詩紀匡謬》,刪汰繁蕪、訂正闕誤,較《古詩紀》更精賅,流行頗廣。但丁氏之書不錄先秦歌謠逸詩,又沿襲了《古詩紀》不注出處,校勘失誤頗多,且對《匡謬》之失亦不加細察,未加辨正。有解放前醫學書局原刊本,解放后中華書局重排本。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今人逯欽立(1911—1973)輯校。逯欽立,字卓亭,筆名祝本,山東巨野人。先后任職于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廣西大學等,終東北師大教授。全書總135卷,起遠古,迄隋,與《全唐詩》相接。本書是在《古詩紀》的基礎上,進行輯補、考訂、校勘和整理而成,始于1940年,至1964年編竣,歷時24年。“除就《古詩紀》著錄之詩,考其真偽,辨其謬誤,正其竄亂之外,”又“蒐輯遺逸,補苴漏脫”,“博稽眾籍,詳為摭”(逯著《漢魏六朝文學論集》)。故其搜輯完備的程度,考證校訂的精審,材料出處之詳盡,自非馮、丁之書可比,是目前最好的先秦至隋代的詩歌總集。其編排一以作者卒年為斷,條理清晰。其優于前人之處:(一)取材廣博,(二)資料詳實,(三)異文齊備,(四)考訂精審,(五)編排得宜(見中華書局《出版說明》)。但亦有個別輯錄遺漏、考辨失當、校勘疏誤之處。本書198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排印本。
本書先秦兩漢文學部分包括:先秦詩7卷,分歌、謠、雜辭、詩、逸詩、古諺語;漢詩12卷,卷一、二為西漢有主名詩,卷三、四為樂府雜歌謠辭、郊廟歌辭、鼓吹曲辭,卷五、六、七為東漢有主名詩,卷八至十一為樂府雜歌謠辭、相和歌辭、舞曲歌辭、雜曲歌辭、琴曲歌辭,卷十二為古詩。
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嚴可均(1762-1843)以27年心力輯成。嚴可均,字景文,號鐵橋,浙江烏程人。嘉慶舉人,曾官嚴州建德縣教諭。關于本書之輯,嚴氏于本書《總敘》中稱:“嘉慶十三年,開全唐文館,不才越在草茅,無能為役。慨然曰:唐之文盛矣哉!唐已前要當有總集。斯事體大,是不才之責也。其秋始草創之。廣搜三分書,與夫收藏家秘笈、金石文字,遠而九譯,旁及釋道鬼神,起上古迄隋,鴻裁巨制,片語單辭,罔弗綜錄。省并復疊,連類畸零。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分代編次為十五集,合七百四十六卷。肆力九年,草創粗定。又肆力十八年,拾遺補闕,抽換之,整齊之,劃一之。已,于事而竣。摯五厄之散亡,揚萬古之天聲,唐以前文,咸萃于此。”可見本書網羅廣泛,以“全”為主要特點。使人們在一部書中可以看到唐以前所有現存單篇文章,以及一些史論、子書的輯佚材料,而且詳載出處,便于查考。本書體例,除按時代分集外,于每一位作家則按照文章體裁分類編排。正如其“凡例”所云:“其文分類編次:曰賦、曰騷、曰制、曰誥、曰詔、曰敕、曰璽書、曰下書、曰賜書、曰冊、曰策命、曰策問、曰令、曰教、曰誓、曰盟文、曰對策、曰對詔、曰章、曰表、曰封事、曰疏、曰上書、曰上言、曰奏、曰議、曰駁、曰檄、曰移、曰符、曰牒、曰判、曰啟、曰牋、曰奏記、曰書、曰答、曰對問、曰設論、曰設、曰難、曰釋難、曰辨、曰考、曰七、曰記、曰序、曰頌、曰贊、曰連珠、曰箴、曰銘、曰誡、曰傳、曰敘傳、曰別傳、曰約、曰券、曰誄、曰哀冊、曰哀辭、曰墓志銘、曰碑、曰靈表、曰行狀、曰吊文、曰祭文、曰祝文、曰題后、曰雜著。”分類詳明,便于應用。但這樣一部大書,以一人之力,自不免有采錄歸類不當、粗疏重出等缺陷。但其重要的參考價值無可置疑。本書輯成之后,稿本分裝156冊(今藏上海圖書館),由于卷帙浩繁,嚴氏生前并沒有剞劂問世。直到光緒丙戌(1886),才由黃崗王毓藻集合28人之力,歷經8年,校讎8次,由廣雅書局刊板,始得流布。中華書局于1958年據此版加句讀影印。1965年重印時,又有新編全書目錄及作者姓名索引。
本書先秦兩漢文學部分包括:全上古三代文16卷、全秦文1卷、全漢文63卷、全后漢文106卷。
10.《兩漢全書》
山東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著作者為綱,匯集兩漢全部典籍,大至《史記》《漢書》等皇皇巨著,小至零章殘簡,無不網羅。所用底本,均為文獻價值較高的版本。對于散佚文獻,前人輯本較好的,進行校訂補輯;不好或沒有輯本的,進行重輯或新輯。對所收錄典籍一律作校記,比較便于使用。該書已出版兩卷。
11.《全漢賦》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該書廣泛吸取前人成果,在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基礎上,廣收古代史著、類書、專著、文集、古注等所載資料,匯輯校勘而成。全書收錄漢賦82家,292篇。其中作品完整或基本完整的約百篇,存目者24篇,其余為殘篇。有漢一代賦的現存資料,大體皆備于是。全書以作者年代為序排列,校勘詳密,便于應用。
12.《諸子集成》
國學整理社輯,世界書局1935年印行。該書收入先秦諸子之書16部18種(《老子》《莊子》各兩種),漢魏六朝子書10種。除六朝3種外,其余都是先秦、秦漢最重要的子部典籍。版本選擇當時最好的注本或校本,反映了清代學者研究、注釋這些子書的成果。因此,本書成為匯集先秦至六朝子部著作的一部有影響的叢書。不僅當時學者稱便,現在也是一部研究諸子的重要資料。20世紀50年代之后,中華書局曾修訂重印;河北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校改其發現的印刷錯誤,重新出版。
鑒于《諸子集成》的廣泛影響,中華書局于1982年開始著手選擇先秦至唐五代的子書,編輯出版《新編諸子集成》。《新編諸子集成》原擬分兩輯出版。第一輯所收子書與《諸子集成》略同,選擇到目前為止較好的注本,這是它最大的優點。現已陸續出版。
13.《漢魏諸名家集》《七十二家集》《增定漢魏六朝別解》《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
《漢魏諸名家集》,明汪士賢輯,萬歷天啟間新安汪氏刊本。該叢書收錄均為漢魏六朝作家別集,其中漢代有5家。《七十二家集》,明張燮輯,匯集漢魏六朝作家之詩文集。《增定漢魏六朝別解》,明葉紹泰輯,崇禎十五年樂隱山居刊本。分經、史、子、集收錄漢魏六朝四部典籍,其中的子、集兩部多收錄漢代文學典籍。《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又名《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明張溥輯刊。書中收錄均為漢魏六朝作家詩文集,是在張燮《七十二家集》的基礎上參考梅鼎祚《歷代文紀》和馮惟訥《古詩紀》輯校而成的,其中漢代有20家(包括孔融、諸葛亮)。本書流傳較廣,有多種版本,近年有江蘇古籍出版社縮印本。《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清吳汝綸評選,其中漢代有5家,民國六年都門書局排印本。《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丁福保輯刊,清宣統三年排印本,其中收錄漢代作家別集8種。由于漢代作家別集多散佚,這些叢書將其別集重新輯校編訂,比較便于參閱;又因多非一人所輯,故并不完全相同,均有一定參考價值。
14.《漢魏叢書》《廣漢魏叢書》《增訂漢魏叢書》
《漢魏叢書》,明程榮輯,萬歷新安程氏刊本。《廣漢魏叢書》,明何允中輯,萬歷二十年刊本。《增訂漢魏叢書》,清王謨輯,乾隆金溪王氏刊本。這三部書中,《漢魏叢書》按經、史、子收錄漢魏六朝典籍;后兩部書則分經、史、子、載籍四類收錄,《廣漢魏叢書》收錄漢魏六朝著作,而《增訂漢魏叢書》則晚及唐人著作。這些叢書對于研究兩漢文學和文獻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5.《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
今人殷孟倫注。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并于每家集前撰寫題辭,對其人其文作簡要綜合性評論,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參考。殷孟倫輯其題辭并為之作注,博稽典籍,注明張氏立論來源;又發微補闕,闡釋精審。這部書對于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很有參考價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小說·志怪小說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原始宗教·文學與原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