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是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于法國盛行于歐洲的資產階級藝術流派。它是在唯美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主要表現在繪畫方面,在文學和音樂方面也有反映。
一八六三年,法國有三百位畫家的作品被官方評選委員會所淘汰,后經拿破侖第三的同意,將這些作品送到“落選者沙龍”展出,其中就有愛德華·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從而轟動了法國整個畫壇。這是印象主義的萌芽時期。
一八七四年,巴黎舉辦了《無名畫家展覽會》,展覽中有克洛德·莫奈在一八七二年創作的《印象——日出》一畫,引起了法國藝術界的強烈反響。御用批評家萊魯阿譏諷這次展覽會為“印象主義的展覽會”。參加這次展出的畫家們并不因此而自責,相反的卻把“印象主義”作為這個畫派的正式名稱。
印象主義畫派的主要作家有:克洛德·莫奈(1840—1926)、奧古斯特·雷諾阿(1841—1919)、愛德華·馬奈(1832—1883)、阿爾弗雷德·西斯萊(1839—1899)、卡米爾·畢沙羅(1830—1903)、愛德加·德加(1834—1917)。
印象主義畫派極力反對皇家美術院的沙龍趣味和保守思想,在繪畫技巧和用色的革新上狠下功夫,摒棄學院派在室內憑主觀用灰褐色描繪一切的作法,提倡用太陽光譜所呈現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真實印象。莫奈曾畫了多幅題為《草垛》的印象主義作品,畫的是同一草垛,觀察角度也無多大變化,但由于早、中、晚時間的差異,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這些畫具有不同的色彩和情調,表現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情緒。
印象畫派“不關心主題思想”,突出強調一閃即逝的瞬間印象,拼命追求光與色的豐富變化,盡量做到在畫面上體現光色變化中景物的整體與氣氛。
印象主義畫派對繪畫技巧的革新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們的作品仿佛從色彩方面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但是,由于這一派的繪畫專在光色變化方面下功夫,因而帶有一定的形式主義傾向,特別是新印象主義與后期印象主義,形式主義傾向更為突出。
繼繪畫中的印象主義之后,音樂、戲劇領域迅速形成了“印象主義風格”,其代表人物音樂方面有德彪西、拉維爾;戲劇方面有霍夫曼、施尼茨勒等。他們認為事物瞬間閃現的現象特征,雖然混亂蕪雜,但潛藏著內在的統一和聯系。因此,“印象主義風格”的核心就是努力捕捉事物剎那間顯示出來的特征。在文學創作中,印象主義風格能夠渲染和加強語言的描寫力量,作家可以通過一些信手拈來的細節進行敘述。在現實主義描寫中一些被認為不準確、孤立的“廢話”,在印象主義風格里可能成為作家注意的中心,適合于表現主題思想的需要。因為印象主義作家認為,這種“廢話”可能間接地暗示出它自身蘊涵著的深刻思想,而且可以使作品色彩鮮明,富有新鮮感。二十世紀初,英國小說家斯蒂文生( 1850—1894 )和康拉德( 1857—1924 )等人,發展了印象主義風格的異國情調和色彩。熱帶的海洋風光,奇異的人物性格,神秘的自然力量,成了他們表達強烈印象的最好題材。斯蒂文生寫有《寶島》、《化身博士》、《誘拐》等作品,大都是描寫脫離現實生活的冒險事跡或敘述情節離奇的怪誕故事。康拉德寫有《吉姆爺》、《青春》、《黑暗的中心》等長短篇小說,作品多以海上生活為題材,重在心理描寫,帶有悲觀主義和神秘色彩。在文學中還產生過所謂“心理印象主義”,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龔古爾兄弟開了先河,合作寫出的長篇小說《列萊·莫伯蘭》、《日爾米尼·拉賽德》、《馬奈特·薩洛蒙》、《翟惠賽夫人》等,多以心理學、病理學的觀點刻畫人物的精神狀態。后來在哈謨生的長篇小說《饑餓》中,“心理印象主義”進一步得到了發展,饑餓難忍的主人公的錯覺與印象主義的表現風格形成了有機的統一,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哈謨生和二十世紀初其他一些作家的創作,印象主義已不再是一種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了,而是形成了一種獨立的創作方法,它強調人的孤獨感,混淆善惡標準,把一閃即逝、不可捉摸、無明確含義的感覺當成唯一有價值的東西。以巴爾為首的一批奧地利作家,公開宣布印象主義為自己的創作綱領,其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含蓄朦朧,脫離現實,成為模糊的主觀主義。二十年代中期,印象主義作為文學流派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英、法、美等國的“意識流”小說。
上一篇:“意識流”小說
下一篇:永嘉四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