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七十一卷。唐白居易撰。因在穆宗長慶年間編集,故名。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新鄭(今屬河南)。家境貧困,少年時避亂江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遷東宮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后歷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頗著政績。一度為知制誥。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好佛,長居洛陽,至七十五歲去世。
《白氏長慶集》現存詩三十七卷;文三十四卷。白居易總結了我國自《詩經》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經驗,在《策林》、《與元九書》等文中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首先明確指出詩歌與現實的關系。他認為“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策林》六十九)。“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就是說情感的活動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緣起于社會生活中的“事”,密切聯系于當時的“政”。基于此,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的現實主義創作綱領。他反對“嘲風雪,弄花草”的空文,強調詩歌譏諭勸懲的美刺作用,要求“唯歌生民病”(《寄唐生》),“上以紉王教”,“下以存炯戒”(《策林》六十八)。因此,他提出詩歌“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的著名論點,強調情是詩的內容,言和聲是詩的表現形式,義是詩的社會效果。在詩的表現方法上,他提出“辭質而徑”、“言直而切”、“事核而實”、“體順而肆”的原則,他自己的一部分詩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實踐的。
白居易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富的一個。他將自己的詩分編為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諷諭詩是其中的精華部分。五十首《新樂府》和十首《秦中吟》是代表作,所涉及的社會內容非常廣泛。《觀刈麥》、《采地黃者》、《重賦》、《杜陵叟》抨擊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宿紫閣山北村》、《賣炭翁》等寫宦官的飛揚跋扈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輕肥》、《歌舞》、《紅線毯》、《兩朱閣》等揭露豪門貴族的窮奢極侈;《新豐折臂翁》、《縛戎人》、《城鹽州》、《西涼伎》譴責統治階級的黷武政策、不義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澗底松》、《羸駿》、《悲哉行》等為門第限制下人才受壓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銀瓶》、《議婚》、《母別子》、《上陽白發人》等為禮教束縛下婦女的悲慘命運發出控訴;《傷友》、《和雉媒》、《天可度》等抨擊世風衰敗和人情澆薄;《海漫漫》、《夢仙》等諷刺迷信神仙的虛妄愚昧。這些詩措辭激切,鋒芒畢露,突破了儒家“溫柔敦厚”詩教的框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極度憤慨和痛心。
白居易的閑適詩與諷諭詩相反,旨在閑適,體現了詩人向往田園寧靜生活和追求潔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還宣揚了省分知足,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閑適詩中也有一些描寫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的佳作。如《觀稼》寫農村景色,對自己的閑適表示內疚,樸素而真摯。《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幻想讓大禹作唐代水官,疏浚江湖,使“龍宮變間里,水府生禾麥”,表現了詩人不忘國計民生的精神。
白居易感傷詩的代表作是《長恨歌》和《琵琶行》。《長恨歌》前半部分諷刺唐明皇荒淫誤國,后半部分著力描寫馬嵬事變后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渲染李楊生死不渝的愛情和無絕的長恨,流露出作者的同情。《琵琶行》借琵琶女的可悲遭遇,抒發自己宦途失意的憤懣。這兩首詩敘事曲折,寫情入微,藝術上達到很高的成就。他的感傷詩中一些親朋間酬贈的詩篇,情真意切,樸摯動人。但有不少詩作多嘆老嗟病、傷往悼亡的感傷色彩,有些還明顯地打上了佛家思想的烙印。
白居易的雜律詩數量最多,其中有價值的是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寫景小詩。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江春行》、《西湖留別》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生機盎然的境界,歷來膾炙人口。
白居易的散文以流暢明快見稱。他的《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揮毫落筆,議論風生,語言驅使自如;《為人上宰相書》等奏狀,條分縷析,勁直剴切;《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而像《草堂記》、《冷泉亭記》等,寫景狀物,則用筆細密,語言清麗,表現出很高的散文技巧。
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篇,把唐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僅次于李白和杜甫。他和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對當時和后世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白氏長慶集》原為七十五卷,《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續集》五卷,至宋亡佚四卷,現存七十一卷。有影印宋紹興本,又有明萬歷間馬調元刻本七十一卷,附錄一卷。作家出版社1962年出版顧肇倉、周汝昌選注的《白居易詩選》,共選詩約二百首,校勘方面擇善而從,注釋簡明,有題解和“備考”,書末附年譜,是目前較好的普及讀本。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最為完善。中華書局1979年版。另有陳文琴編撰的《白居易詩評述匯編》,廣泛收集中唐至清歷代關于白詩的評述資料,豐富詳盡,可供研究參考。
上一篇:劉夢得文集
下一篇: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