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記》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集。晉郭璞撰。又題《郭氏玄中記》、 《元中記》。元,系清人避康熙玄燁諱改。該書歷代史志皆不見載。《崇文總目》、 《通志·藝文略》收錄,作一卷,不題撰人。宋人羅蘋注《路史》卷一《論槃瓠之妄》曰: “《玄中》之書,《崇文總目》曰不知撰人名氏,然書傳所引皆云《郭氏玄中記》,而《山海經》注狗封氏事與《記》所言一同, 知為景純。”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六朝人虛造神仙家言,每好稱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記》。”據此,今人多以為晉郭璞撰。 《玄中記》何時亡佚,迄無定說,今所見皆為輯佚本,其中葉德輝《觀古堂叢書本》輯六十八條,魯迅《古小說鉤沉》輯七十一條,較完備。
《玄中記》屬博物志怪,內容較為豐富。魯迅輯本中所記,有神話故事、方域奇聞、動植精怪、山川風物、妖異變化等傳說,大多來自民間,表現科學不發達的時代,人們以幻想的形式解釋奇妙的大自然和復雜的社會人事,顯示了勞動人民的創造性智慧和才能。如關于“狗民國”、 “丈夫民”、 “扶夫民”等的傳說,國名、故事純屬虛構,可能是受人類起源神話的影響而編造的,說明一切事物各有起因,且不可以自己的偏見妄加揣測。故事雖荒誕不經,道理卻是令人信服的。再如:
北方有鐘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開左目為晝,開右目為夜;開口為春夏,閉口為秋冬。
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巔常有天雞,為巢于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烏應之;陽烏鳴,則天下之雞皆鳴。
這是兩則解釋自然現象的傳說。前者記鐘山上有石如人首者,可以主宰日月的運行,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后者寫雄雞知時而鳴,是受陽烏天雞的影響。都是人們有感于這些自然現象,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而引起的一種聯想。正如曹丕《列異傳》中的“望夫石”一樣,也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的。
《玄中記》中的精怪妖物故事和社會人事的聯系更直接。如:
姑獲鳥夜飛晝藏,蓋鬼神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鉤星,一名隱飛。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今時小兒之衣不欲夜露者,為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為多。昔豫章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鳥,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各去就毛衣,衣之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兒得衣亦飛去。今謂之鬼車。
這是一個人鳥結合成配偶的故事。前半部分介紹此鳥名稱繁多,大都和它“脫毛為女人”的生性有關。其名為“鬼鳥”,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是因為它是產婦死后所化。它“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為害于人類,是為滿足其愛子之心,其實并無惡意。故事的后半部分寫此鳥和豫章男子結合,生三女,后母女四人皆得毛衣飛去,暗示此鳥無雄性,卻能代代相傳的原因。整個故事曲折地反映封建社會的婦女,由于地位低下,加以醫學科學落后愚昧,死于生產的悲慘遭遇,有一定社會意義。文中寫姑獲鳥的行為,令人同情,而男子藏羽毛得妻的情節,亦常為后世民間故事所采用,可見其對后代文學的影響。
志怪小說中的狐妖傳說頗多,可能和上古大禹娶九尾狐為妻的神話有關。此前志怪書中的狐怪變為人形以后,多數與人為善,也有少數惑人為患的。 《玄中記》的兩個故事,屬于后一種情況。其中一條說:
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
這則記載中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形象也不甚生動,但概括狐妖惑人的本性:變美女以惑男,變丈夫以惑女,迷人使其失智等,卻常為后世筆記、神怪小說所引述。
《玄中記》中記地方風物、異域傳聞,有較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如《吳國西有具區澤》、《蜀郡有青城山》、《彭城北有九里山》等條所記山中奇景怪事,因地而生,因時而變,由幻想而來,卻能引發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聯想。再看下面幾條記載:
南方有炎火山焉,在扶南國之東,加營國之北,諸薄國之西。山從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滅;正月二月三月火不然,山上但出云氣,而草木生葉枝條;至四月火然,草木葉落,如中國寒時草木葉落也。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過此山下,取柴以為薪,然之無盡時,取其皮績之,以為火浣布。
東方之東海,有大魚焉;行海者一日逢魚頭,七日逢魚尾,其產則三百里水為血。
南方氣候炎熱,因此人們產生炎火山的幻想;東海大水無邊,一片汪洋,人們根據有水必有魚的道理,那里的魚也應該是碩大無比的,于是有“行者見大魚,一日逢魚頭,七日逢魚尾”的傳說,此二則記載不似小說,但表現人們對南方炎熱的氣候和東方大海的認識,卻是生動形象的。
有些記載以當今世界之最的語氣開端,先給人以真實感,令人信服,但其事涉奇幻,人未之見,這正是志怪小說的本色。還有如:
大月氏及西胡,有牛名為日反: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其肉已復,創即愈也。漢人入此國,見牛不知以為珍異。漢人曰:“吾國有蟲,大小如指,名為蠶,食桑葉,為人吐絲。”外國人不復信有蠶也。
大月氏,即古西域國,是歷史上真實的國家。文中所述名為“日反”牛的故事,情節奇特,反映人們不用殺牛即可取食其肉的幻想,現實生活中是不會出現的,并非“漢人入此國,見牛不知珍異。”但作者為使讀者信服他所講的故事,后半部分用中國蠶“為人吐絲”的故事作對比,來說明大月氏“日反”牛故事的真實性,這種寫法,在魏晉志怪書中較為少見,顯示了該書博物志怪獨有的特色。
《玄中記》語言簡煉。篇幅雖短,有的只有十幾個字,卻能描繪出一個完整的形象。如“奇肱氏,善奇巧,能為飛車,從風遠行。”十四個字把奇肱氏人精巧的手工技巧,所作飛車的性能、功用,表現得十分形象。
總之, 《玄中記》的思想和藝術多有可取之處,比之張華《博物志》并不遜色,今人推其為魏晉六朝博物志怪的代表作之一,是當之無愧的。
上一篇:《燈月緣》簡介|鑒賞
下一篇:《玉劍尊聞》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