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政治的倫理范疇。“貳”就是“二心”,“貳臣”就是在江山易主之際兼仕兩朝的大臣。“貳臣”與“奸臣”有別,“奸臣”是邪惡之人,而“貳臣”只是于臣節有虧的軟骨頭。歷代王朝提倡“忠君”,提倡“一女不事二夫,一仆不事二主”,這在太平時代是容易做到的;但在改朝換代之際,尤其是異族入主中原之時,可就令人進退失據了。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明清之際。滿清鐵騎人關后,勢不可擋,很快便席卷長江南北,統一了全國。這時,恢復明朝已經絕望,而當朝的又是異族。滿清王朝為了以少數統治多數,采取種種手段,鼓勵甚至脅迫漢族士大夫出仕。在這種背景下,前明的故臣一部分自愿改換門庭,一部分被迫出山,當然也有少數有氣節的志士始終隱居林泉,拒絕與新統治者合作。這些自愿或被迫出仕的前明故臣,對滿清王朝的鞏固發展應該說功不可沒,而且其中可能有不少人是隱忍著民族的自尊心,在為新王朝效力。但到了乾隆時代,天下太平,皇帝卻居然翻臉不認賬,詔于國史增列《貳臣傳》,要將明朝降清的大臣如錢謙益等一百二十多人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后來,官修《續通志》也增列《貳臣傳》,要將唐代迄明的“貳臣”一網打盡。近代維新志士譚嗣同曾將清王朝此舉比喻為:把一位女人強奸后,還要罵她是婊子。“貳臣”這一侮辱性的惡謚,實際上反映了專制帝王陰暗狠毒的心理。以歷史的眼光看,“貳臣”的“變節”,當然比不上“忠臣”的殉節或守節,但卻是可以理解的。
上一篇:什么是《奸臣》
下一篇:什么是《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