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唇亡齒寒
典源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 (頰骨) 車 (牙床) 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而虞公“弗聽,許晉使。”后晉先借道滅虢,返回時再滅虞。楊伯峻注:“唇亡齒寒,《趙策》、《齊策》 皆云‘唇亡則齒寒’,《韓非子·存韓篇》、《莊子·胠篋篇》、《呂氏春秋·權勛篇》、《淮南子·說林篇》作‘唇竭則齒寒’,《韓策》作‘唇揭者,則齒寒’。竭與揭皆反舉之意,此蓋當時俗語,各人所道微異耳。”后人用“唇亡齒寒”,多指虞、虢一事。
釋義用法 虞國臣子宮之奇說,虞、虢兩國相鄰,相互依存,就像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一樣,虢國滅亡了,虞國也會隨之滅亡。后用此典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用典形式
【唇亡】 清·黃遵憲:“豈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鄰國到唇亡。”
【唇齒】 唐·高適:“股肱瞻列岳,唇齒賴長城。”
【輔車】 宋·劉筠:“處末加駢拇,于中或輔車。”
【忌唇齒】 宋·張孝祥:“比鄰寒亡忌唇齒,君但勤渠送川紙。”
【唇齒國】 唐·杜甫:“戰連唇齒國,軍急羽毛書。”
【唇齒累】 明·李東陽:“惜哉鷸蚌功,誤為唇齒累。”
【唇亡齒枯】 唐·白居易:“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齒亦枯。”
【暮虢朝虞】 金·元好問:“洛陽城闕變灰煙,暮虢朝虞只眼前。”
上一篇:詩詞典故《咄咄書空》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地下修文郎》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