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扁》簡介|鑒賞
一名《大馬騙》。政治小說,十六回。黃小配著。日明治四十二年, 清光緒戊申年(1908) 日本東京三光堂排印。書前有序,題“戊申八月二十日吾盧主人梭功氏謹序于海外”。
小說以抨擊著名的改良派人物康有為為主題, 旨在反對立憲。作者有意把康有為寫成一個投機、無賴式的人物,以表示作者對保皇派的憎惡。小說不少地方夸大失實,但也并非全是莫須有,多少有事實的影子。小說中的康有為打著康圣人的牌子,到處招搖撞騙,無往而不施其詐偽手段。竊取繆寄萍的《新學偽經辨》改名《新學偽經考》,署上自己的名字刊印于世,誆騙名譽(繆寄萍其實就是廖季平);又假“公羊”學,投主考大人所好,以騙獲得舉人功名;結識翁同和龢,謀廣雅書院山長,公車上書,要帝寵,賺譚嗣同入京,哄他說是聯絡革命黨起事。又假托受帝密詔,欺騙他人,欲謀慈禧,事機泄露,倉惶出逃,拋棄同人于不顧;逃到日本,還要欺騙日本朝野,以遭驅逐。在作者眼里,康有為是個政治投機分子,官場大馬騙。小說就非常形象地塑造了這樣一個馬騙形象??涤袨闉榱似凼辣I名,辦了個學堂,為了籠絡學生,康常施弄一點小伎倆,給學生戴戴高帽子。曰“某今日可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康有為的原話,非作者編造??底约菏鞘ト?,給學生也起個賢名,稱大徒弟陳千秋曰超回,二徒弟梁啟超曰軼賜,取超于顏回軼于子貢意。他明明是熱衷于功名的官迷,卻偽裝清高,自詡“康布衣”。當人家問他既不是求名,為何又來赴應北闈呢?康道:“我并不是來應北闈的,不過是來京游玩的罷了。因我若要求名,不知中舉中進士入詞館幾時了! 還待今日么?”(第一回)然北闈一試,竹籃打水一場空。他最后還是去考科舉了,小說特別寫到他功名到手中舉的情形:
馬上的從躺著的床上一躍而起,衣不及整,鞋不及提,跑到室外,連聲問:“是中了第八名嗎?”“是我中了嗎?”報子答兩聲是,徐把報條打開一看,且看且笑道:“顧主考真是識得文章?!?第三回)。
真是得意忘形,丑態百出。學生向他道喜,門外的僮子諷刺道:“我不是要求科名的,賀什么喜!”把個康圣人嘲得無地自容。他以后辨解道:“我豈為區區科名起見,不過欲借釋謁登朝,謀個兼善天下而矣?!?第五回)作者意在畫其無賴相,亦確實表現出康有為作為一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科舉制度制約下內心性格的分裂,一方面是對功名的熱衷和向往,孜孜以求,一方面是對個人存在獨立價值的追求,這二者同時不和諧地占據在他的內心而形成了性格分裂。
小說作者還譴責康有為“外作圣賢,內實蕩子”,表面上“行為裝作平正,言語裝作端方。”其實是個“性情詭僻,行為荒謬”的假道學。小說寫康有為在上海留戀風月場,樂不思蜀;在南海逛窯子時被同逛窯子的學生林子重碰上,他還教訓林子重:“英雄如韓世忠,風流如杜牧之,且放浪形骸。你飲花酒一事,原不算什么,但自己須要檢點,勿使人知道才好。俗話說,寧使人知,莫使人見?!?第四回)“我們大道不行,立功無地,問柳尋花,藉排憂國之悶,原不足怪。”(第五回)攻擊康有為虛偽幾許,欺騙如何,都是無可非議的,因為政治家的面孔從來都是虛偽的,陰謀和欺騙是他們慣用的伎倆。但這一點,則近乎對康的人生攻擊,是不可取的??涤袨樵谒闹髦锌隙ㄈ说那橛菍Φ摹?涤袨樵谄洹洞笸瑫分写竽懼鲝垺澳信杂赏印保髡呔徒枭钭黠L問題攻擊康有為,未免流于庸俗,等于誹謗。不過這確也反映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封建禮教束縛下情欲和禮義不能協調的矛盾的兩重性格。
就事而論,小說把康有為這個馬騙形象刻畫得相當生動,也很深刻。小說對康的嘲弄可謂是淋漓盡致了。起到了打擊維新派的作用。小說同時也揭露了維新黨人本身性格上的致命弱點,而這種弱點正是維新運動最后失敗的重要因素,諸如康有為的書生意氣,狂妄自大,一手遮天,等等。以康有為為典型,小說也同時刻畫暴露出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封建禮教和科舉制度束縛下,“情”與“禮”,“情”與“欲”,追求功名與個人自由之間不能協調的矛盾的分裂的心態。
小說對維新派人物基本持否定態度,但對譚嗣同持同情態度,處處為其開脫,說明他的人京,他的犧牲全是上了康有為的當。
上一篇:《大業拾遺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天緣奇遇》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