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籠住題目》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題曰夜泛,曰秋潭,若不切夜字、秋字,而為泛潭通套語,便不切題。首句螢火二字切夜字,又切秋字,蓮叢二字,亦切潭字,只五字耳,籠得題字住,可知用字之訣矣。次句承首句,見如此涼夜,所以與暢當夜泛此秋潭也。三句只是指點景物,四句足三句之義,十字作一句談。(朱寶瑩《詩式》卷一)
【詩例】
與暢當夜泛秋潭
盧綸
螢火揚蓮叢,水涼多夜風。
離人將落葉,俱在一船中。
【解析】
詩歌題目和詩歌具體內容的聯系有些很緊密,有些較松散,不可一概而論。倘若題目所指比較模糊籠統,或詩人重在借題發揮,托興寓意,則寫詩不必太著題。有些作品不然,其題目含有敘實記事的成分,直接決定著詩人所要描寫或表現的內容,那么,切合題目就是必然的要求了。方東樹《昭昧詹言》說:“大約有一題須認清一題安身立命處,然后布置周旋,皆望此立命歸宿,措注而作用之,所謂傍題命意,傍意吐辭。”主要指的就是后一種情況。
盧綸這首詩是描敘他與友人暢當夜泛秋潭的情形。題目“夜泛秋潭”中的“夜”、“秋”二字對作品描繪的景色作了具體限制,它們必須體現出“秋”的季節性和“夜”的具體時間性。同時,根據題目要求,描寫又必須符合“潭”的具體環境。也就是說,詩篇只能寫秋季夜晚泛舟潭水,而不能泛詠其他。此詩以 “螢火”、“夜風”切 “夜”字,以 “蓮叢”、“落葉”切 “秋”字,以 “水涼”、“船”切 “潭”字,“螢火”既切 “夜” 又切 “秋”,“蓮叢”既切 “秋”又切“潭”。全篇籠題,沒有既可以放在此處,又可以移置彼處的“通套語”,尤其是首句五字,已歷歷狀出 “秋”、“夜”、“潭”,簡而得要。
“籠住題目”實際上就是要求作詩能夠準確、貼切、鮮明地寫出描述對象的個性特征,寫好“這一個”,而不是其他,避免泛泛而談。假如一首詩換上別的題目也能成立,送張三之詩可以轉借送李四,詠初春景物與詠深春物色無甚差異,可以互相套用,那就喪失了具體個性,缺乏特色,是不足取的。《苕溪漁隱叢話》引《詩眼》一段話,其所述雖不限于籠題,但也包括這個問題在內,講得很有道理,引錄如下:“有一士人攜詩相示,首篇第一句云‘十月寒’者。余曰:君亦讀老杜詩,觀其用月字乎?其曰:‘二月已風濤’,則記風濤之蚤也。曰: ‘因驚四月雨聲寒’,‘五月江深草閣寒’,蓋不當寒。‘五月風寒冷拂骨’,‘六月風日冷’,蓋不當冷。‘今朝臘月春意動’,蓋未當有春意。雖不盡如此,如 ‘三月桃花浪’,‘八月秋高風怒號’,‘閏八月初吉’,‘十月江平穩’之類,皆不系月則不足以實錄一時之事。若十月之寒,既無所發明,又不足記錄。退之謂 ‘惟陳言之務去’者,非必塵俗之言,止為無益之語耳。然吾輩文字,如 ‘十月寒’者多矣,方當共以為戒也。”此處批評的“十月寒”,正是一句通套語,作詩以此為戒,即強調突出描寫或表現對象具體個性的重要,這對于切合題目來說,就是要求詩人努力去“發明”題旨范圍內具體事物對象的獨特之處,“無籠統粗略,膚闊不歸之病”。(方東樹 《昭昧詹言》)
杜甫《瞿唐兩崖》:“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入天猶石色,穿水忽云根。猱攫須髯古,蛟龍窟宅尊。羲和冬馭近,愁畏日車翻。”這是杜甫極力刻畫之作,三、四句尤為警絕,鐘惺評道:“字字是瞿唐,他處說天、說石、說水、說云,俱移此一字不去才妙。”(《唐詩歸》)張九齡《入廬山仰望瀑布水》前四句:“絕頂有懸泉,喧喧出煙杪。不知幾時歲,但見無昏曉。”鐘惺評曰:“不是廬山瀑布,不須用此等許大關系語。”(同上)“竟陵派”提出了詩歌創作的“移不動”論,要求詩人選取最恰當和最富有表現力的詞句來描繪事物,使描述的詞句與詩題所限定的具體對象之間達到高度的一致和融合,以至不能用其他的詞句來移易或替代,做到像《瞿唐兩崖》和《入廬山仰望瀑布水》那樣詩題相稱。唯有如此,才算是籠住了題目。這雖然不易做到,詩人卻不可不朝這方向努力。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依題立義》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劈頭盡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