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無咎《揚無咎》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小傳】
揚無咎(1097—1169),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清江(今屬江西)人。高宗朝,累徵不起。善書畫,尤以畫梅名,世號“江西墨揚(一作江西墨梅)”。亦工詞,人稱逃禪三絕。乾道五年卒,年七十三。
【傳記資料】
陸心源《宋史翼》卷三十六
董史《皇宋書錄》卷下
夏文彥《圖繪寶鑒》卷四
陶宗儀《書史會要》卷六
朱謀垔《畫史會要》卷三
鄧椿《畫繼》卷四
唐圭璋《讀詞四記·揚無咎非楊無咎》:揚無咎,字補之,自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江西清江人,流寓南昌。宋高宗時,秦檜當權,無咎恥于依附,屢徵不起。善畫墨梅,亦以詞名,有《逃禪詞》傳世。
無咎為漢揚雄之后,其姓當作揚。但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宋董史《皇宋書錄》皆誤作楊。明隆慶《臨江府志》亦沿宋人之誤作楊。《全宋詞》誤從舊說作楊,當改作揚。
《四庫提要·逃禪詞》謂揚無咎與“晁無咎亦字補之,二人名字俱同”。案宋王偁《東都事略》及《宋史》俱謂晁補之字無咎,是晁補之名補之字無咎,與揚無咎名無咎字補之不同。《四庫提要》謂“二人名字俱同”非是。
明朱存理《鐵網珊瑚·畫品》卷一引宋趙孟堅題《揚補之墨梅圖》云:“逃禪生于紹圣之丁丑(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歿于乾道之己丑(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七十三。”《全宋詞》謂逃禪卒于乾道七年,年七十五,非是。近人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謂揚無咎生卒年均無考,均非是。楊寶霖有《揚無咎姓字年里考》,最可信。
【著述】
揚無咎詞有《逃禪集》一卷。《全宋詞》用汲古閣毛校本《逃禪詞》入錄,并補輯四首。
【序跋】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歌詞類:《逃禪集》一卷。清江楊無咎補之撰。世所傳江西墨楊,即其人也。
毛晉汲古閣本《逃禪詞》跋:補之,清江人,世所傳江西墨梅,即其人也。其詩文亦不多見。向有《補之詞》行世,或謂是晁補之,謬矣。無論字句之舛訛,章次之顛倒,即調名如《一斛珠》誤作《品令》,《相見歡》誤作《烏夜啼》之類,亦不可條舉。今悉一一厘正。但散花庵詞客一無選錄,豈謂其多獻壽之章,無麗情之句耶?《草堂集》止載“癡牛騃女”一調,又逸其名。后人妄注毛東堂,可恨。坊本無據,反令人疑香奩之或凝或偓云。古虞毛晉識。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八:《逃禪詞》一卷。宋揚無咎撰。無咎字補之,自號逃禪老人,清江人。諸書揚或作楊。案《圖繪寶鑒》稱,無咎祖漢子云,其字從扌不從木,則作楊誤也。高宗時秦檜擅權,無咎恥于依附,遂屢征不起。其人品甚高,所畫墨梅,歷代寶重,遂以技藝掩其文章。然詞格殊工,在南宋之初,不忝作者。陳振孫《書錄解題》載無咎《逃禪詞》一卷,與今本合。毛晉跋稱或誤以為晁補之詞。則晁無咎亦字補之,二人名、字俱同,故傳寫誤也。集中《明月棹孤舟》四首,晉注云:“向誤作《夜行船》,今按譜正之。”案此調即是《夜行船》,亦即是《雨中花》,諸家詞雖有小異,按其音律,要非二調。無咎此詞,實與趙長卿、吳文英詞中所載之《夜行船》,無一字不同。晉第見詞譜收黃在軒詞,名《明月棹孤舟》,不知明月即夜,棹即行,孤舟即船。近時萬樹《詞律》始辨之。晉蓋未及察也。又《相見歡》,本唐腔正名,宋人則名為《烏夜啼》。與《錦堂春》之亦名《烏夜啼》,名同實異。晉注“向作《烏夜啼》,誤”。尤考之未詳。至《點絳唇》原注用蘇軾韻,其后闋尾韻舊本作裹字,晉因改作“堁”字,并詳載“堁”字義訓于下。實則蘇詞末句乃“破”字韻。此“裹”字且誤,而“堁”字尤為臆改。明人刊書,好以意竄亂,往往如此。今姑仍晉本錄之。而附糾其繆如右。
夏承燾《唐宋詞論叢·四庫全書詞籍提要校議》:《點絳唇》原注“用蘇軾韻”,其后闋尾韻舊本作“裹”字,(毛)晉因改作“堁”字,并詳載“堁”字義訓于下。實則蘇詞末句乃“破”字韻。此“裹”字且誤,而堁字尤為臆改。案:蘇軾此詞結句云:“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毛本《逃禪詞》結云:“伊知么,暫聽些個,已覺絲成堁。”注云:“堁者塵起貌,言其聲之繞梁也,一作裹字者誤。”《提要》謂毛易“裹”作“堁”為臆改,是也。惟逃禪此句依字義當作裹,“絲成裹”謂白發成束,不得依蘇詞改作“破”字。案宋人和詞有偶改原唱一二韻者,如:方千里和周邦彥《側犯》,改“靜”為“逈”;葛勝仲和葉夢得《江城子》改“宮”韻為“翁”。逃禪此詞,殆同此例,否則所見蘇詞與今本不同也。
上一篇:徐俯《鷓鴣天》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揚無咎《水龍吟》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