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簡而能賅》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二十八字,是白一生小像,甫贈白詩不少,此獨簡而賅。(朱寶瑩《詩式》卷三)
【詩例】
贈李白
杜甫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解析】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杜甫在洛陽結識了李白。兩人一見如故,相邀同游梁宋,后又攜手北上,漫游齊趙。他們性格相近,情趣相投,漫游中或一起登高懷古,飲酒賦詩,或結伴郊游狩獵,訪道尋幽。此詩即作于游齊趙時,全詩對李白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風貌作了概括而生動的描繪。
首句從兩人的生活處境寫起。“相顧”即相看,這里引申為彼此相同。當時,李白為謀求政治出路,游歷各地,廣為結交,以期進用,但未見成效。杜甫則應進士考試落第,漫游于河南、山東、河北一帶,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的生活。兩位詩人都有著浪跡天涯的遭際,故以“飄蓬”為比。后來,李白賦詩贈別杜甫,也以蓬草飄飛,無所定居,比喻兩人相同的處境:“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次句寫李白結交道流、愛好神仙的志趣。李白在蜀時即與道士密切往來,向往求仙生活。他曾自煉丹藥,這時又從道士高如貴受“道箓”。句中特意提到東晉人葛洪,葛洪以精通煉丹著稱,他聞交趾出丹砂,求為勾漏令,在那里煉丹終老。李白雖熱衷于煉丹,卻迄未煉成,加之他雖好求仙隱逸,但仍然不忘自己的進步理想,具有高昂的政治熱情。正如龔自珍所指出的: “莊、屈實二,不可以并; 并之以為心,自白始。” (《最錄李白集》)這句中“愧葛洪”三字不僅對李白煉丹未成表示惋惜,更暗示李白終究未能忘卻世事。
李白不僅喜愛煉丹求仙,而且與飲酒結下不解之緣。他曾自謂:“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也寫道:“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句中的“痛飲狂歌”四字,活畫出李白痛飲高歌、任性不羈的豪氣。李白嗜酒,常常是為了借酒消愁,以排遣有志不騁的深廣憂憤,“空度日”三字,即表達了杜甫對李白懷才不遇,坐視時光流逝的同情。
第四句承上寫李白的任俠性格。李白少年時即學習劍術,有任俠之風,趙蕤說他“亦節士,任俠有氣,善為縱橫術”(《唐詩紀事》引)。他一生桀驁不馴,豪氣縱橫,視王侯權貴如腐鼠,從不愿拘守禮節,屈己下人。在《國史補》、《酉陽雜俎》、《松窗錄》中,我們可以讀到李白調笑權貴,令高力士脫靴的故事。句中“為誰雄”三字,意謂為了哪個而這樣。清人仇兆鰲《杜詩詳注》認為:“贈語含諷,見朋友相規之義焉。”細玩詩意,這三字似不在對李白加以諷勸,而是同情李白傲視群小,卻遭致權貴的萬端忌恨,為李白有志報國卻獻身無路的遭遇一發憤憤不平的浩嘆。
杜甫一生寫有多首吟詠李白的詩作,而以此詩最為短小。全詩總共不過28字,卻從各個側面刻畫了李白形象。詩歌寫人,不可能像小說那樣精雕細刻,它要求取神遺貌,以少總多,高度集中與概括。例如李白《嘲魯儒》中的四句:“足著遠游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擷取魯儒拘謹的服飾與故作姿態的行走方式,傳達其迂腐的神情,可謂惟妙惟肖。李白才華橫溢,抱負遠大,既有積極用世的思想和灑脫不羈的豪俠精神,又喜愛隱逸求仙。本詩便從漫游、求仙、嗜酒、任俠四個側面,高度概括了李白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風貌,字里行間又時時流露出詩人對李白有志不伸的同情,讀來其形可見,其聲可聞,其情可感。當然,要做到寥寥幾筆即勾勒出人物風貌,關鍵還在于作者對所寫人物的深刻了解。李、杜二人作為中國詩史上的“雙子星座”,彼此情同手足,肝膽相照,因此杜甫寫李白自然得心應手。這正印證了蘇軾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總結的創作經驗:“胸有成竹”才能將描寫對象內化為自己心中的鮮活意象,“心手相應”方能把心中意象借助筆墨外化為生動的藝術造型。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脫盡窠臼》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凜凜有生氣》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