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度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掛罥:都是掛住的意思。俄頃:一會兒。衾:被子。惡臥:睡態(tài)不規(guī)矩,手腳亂放亂蹬。喪亂:指“安史之亂”。何由徹:如何挨到天明。庇:保護。
入選理由:
思想性突出,由自己的生活遭遇而推及他人,體現(xiàn)了詩人的博愛情懷。
詩詞賞析 這是詩人居住在成都草堂時的作品,是一首古體詩。
詩由秋風吹走自己居住的茅屋(草堂)頂上的草寫起,描寫了頑皮兒童抱草而去的內容,由此而來的是秋雨進屋,受雨受寒的生活景象,一切都自然而然,是生活中的常事,小事。但是,詩人卻在這“?!焙汀靶 敝腥谌肓舜笏枷?,選準了寫作切入點。于是將立論由自己受雨受凍推想到了他人,尤其是貧寒的讀書人如何才能不受雨受凍的高度上去,這就讓詩歌有了感人的思想主題。加上作者動情的關愛表達,讓詩歌的結尾部分變成了抒情議論的名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王安石《題子美畫像》“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NFDA4]]”就是有感于此而作。這種寧愿自己獻身而關愛他人的深情,正是高尚的人格精神所在,正是和諧社會應該提倡的人格修養(yǎng),正是被今天的青少年讀者所忽略而又恰恰需要理解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的關鍵問題。
詩歌分為四段,句式長短隨意,少者兩個字,多者長達九字,是表意抒情的需要;有的三句換韻,有的五句換韻,有的連續(xù)用韻,有的隔句用韻,都顯出自由而特異的特點。清人浦起龍說這首詩“奇奡”,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一篇:《周邦彥·蘇幕遮》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溫庭筠·菩薩蠻》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