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煉境《深一層法》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若欲窮之,必于此樓之上更上得一層,方才能盡目力之勝矣。此乃詩家深一層寫法,非真更有一層尚未登也,學者不可不知。(劉文蔚《唐詩合選詳解》卷三)
【詩例】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解析】
寫詩而追求一種蘊含于深層的哲理,這在中國傳統詩歌創作中不乏其例。這類作品,不僅具有表層的語言美、詩律美,更包蘊有深一層的哲理意趣,令人讀之既賞心悅目,又覺其味雋永,可大大提高詩歌作品的鑒賞度與生命力。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是這樣一首富有哲理涵義的雋永小詩。它雖僅五言四句,卻有極強的超時空魅力,歷千年而不減其味,奧妙就在于它的“深一層法”——詩的底層蘊含有符合客觀真理的哲理,這哲理以極普通、極平常的登高望遠譬喻予以表述,給人留下了生動、形象、深刻的印象,并可從中悟出人生與生活的哲理?!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兩句詩使詩篇的視野更為開闊,境界更為高遠,可以說,它是前二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基礎上的勸語,更是生活現象的抽繹概括,其中賦予了哲理性涵義,從而成為了千古佳句。
歷來以為,寫詩忌在生硬說理,因為詩歌是形象思維的產物,而非邏輯思維的論述,它貴在以形象感人,忌抽象說理訓教。然而,事實上詩歌也并不排斥說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巧妙而又合理地將理與景、與情有機地溶合,使理、景、情通過形象融于一體,達到自然、熨帖,而不生澀、牽強,這就堪為藝術佳品了。
王之渙這首小詩,看似平鋪直敘——幾乎是生活常見現象的“翻版”,然實際上卻含意深厚、耐人思索,它為詩歌如何才能既含哲理、又具詩味提供了典范。誰都不會認為,“更上一層樓”,是詩人在勸他人“再登高一層樓”。
類似這種“深一層法”的作品,在唐宋詩詞中并不少見,如杜甫即有《后游》、《秋野》、《江亭》等詩?!肚镆啊分袑懙溃?“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水深了,魚才會樂,林茂了,鳥才會知返;毫無疑問,它告訴人們,客觀環境如具備了條件,不必人們去強行驅使,自然界的生物自會戀返故居——動物如此,人也如此,此中三昧是頗值得玩味的。蘇東坡有傳誦人口的哲理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痹娒媸菍憦]山風貌,詩底——深一層處卻是以廬山為譬,告訴人們,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往往是因為被各種表面現象迷惑的緣故。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婦孺皆曉的深含哲理的名句。沈德潛評介以禪入詩的作品時說:“詩貴有禪理禪趣,不貴有禪語?!?《息影齋詩鈔》序)將哲理寓于描寫山水田園風光的詩句中,才是體現了 “深一層法”,也才堪列上乘之作。因此,“深一層法”的表現方法是很有其生命力的,問題是如何巧妙地將哲理與詩情有機地融為一體。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遠近異觀》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卸開一步,取情為景》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