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突接》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又有突接法,如《醉歌行》突接“春光澹沲秦東亭”,《簡薛華醉歌》突接“氣酣日落西風來”,上寫情欲盡未盡,忽入寫景,激壯蒼涼,神色俱王,皆此老獨開生面處。(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詩例】
醉歌行
陸機二十作文賦,汝更小年能綴文。
總角草書又神速,世上兒子徒紛紛。
驊騮作駒已汗血,鷙鳥舉翮連青云。
詞源倒傾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
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門期第一。
舊穿楊葉真自知,暫蹶霜蹄未為失。
偶然擢秀非難取,會是排風有毛質。
汝身已見唾成珠,汝伯何由發如漆。
春光澹沲秦東亭,渚蒲芽白水荇青。
風吹客衣日杲杲,樹攪離思花冥冥。
酒盡沙頭雙玉瓶,眾賓皆醉我獨醒。
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
【解析】
寫景言情、物化心境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慣用的技法。具體運用時,一般是上下句或上下聯情景結合各有側重。如荊軻《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上句寫風寒水冷之景,下句寫慷慨赴死之情;杜甫 《登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上聯寫登樓所見之景,下聯寫只身漂泊之情。杜甫的《醉歌行》也是寫景抒情之作,可是不是將情和景緊密結合著寫,而是采用“突接”法,在長篇抒情、欲盡未盡之時,出其不意,忽入寫景,即以寫景突接寫情,使景與情的關系在突轉中格外醒目,景對情的襯托作用也就更為突出。
《醉歌行》是杜甫送侄兒杜勤落第歸鄉時寫的。全詩分三層,每層八句。在前二層里,首用陸機20歲妙解情理心識文體而作《文賦》之典,極贊杜勤才華出眾,并以驊騮作駒、鷙鳥騰云喻杜勤少負奇氣;接著說驊騮蹶蹄,惜侄兒懷才不遇,說鷙鳥排風,望侄兒崢嶸有日,多方寬解杜勤落第的苦悶失意。第二層末二句合到自身:“汝身已見唾成珠,汝伯何由發如漆。”侄兒已長大成人咳唾成珠,自己青春不再老大無成,不禁黯然神傷,正如浦起龍《讀杜心解》云:“以半老人送少年,以落魄人送下第,情緒自爾纏綿。”寫情至此,隱約可聞嗚咽,無限傷感自寓其中,作者欲言又止,突然筆鋒一轉接寫別時之景:“春光澹沲秦東亭,渚蒲芽白水荇青。風吹客衣日杲杲,樹攪離思花冥冥。”春光淡蕩,蒲荇方新,面對動人春色,本應歡喜愉悅,可是侄兒失志之憾、自己遲暮之感再加上客中惜別之情,使作者愁思難遣,樂的景物氣氛反襯哀的心境,倍添哀情,正所謂“良辰美景奈何天”,這種無可奈何的失意心情又外化為物,“化景物為情思”(周伯比《四虛序》),春天的美景不但沒能賞心悅目使作者產生美感,反而受作者主觀情緒的影響,變得“極其慘黯”,風吹客衣,樹攪離思,麗日鮮花不再是美的意象而是染上離思成了愁的象征。詩的最末,明點醉歌之意:“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百感交集,愁思難收。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 “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截分兩橛,則情不足興,而景非其景。”詩法之妙,在于景情不分。通觀《醉歌行》全篇,寫情未盡突接寫景,寫景之后復又抒情,將景與前后之情結合起來看,這一突接之景,在詩中起了兩種作用:一是襯托,用春色和侄兒落第相映襯,加強對侄兒懷才不遇的惋惜之情;用春色和自己發不如漆相映襯,表現韶華易逝的人生感慨;用春色與離愁別緒相映襯,更突出了孤寂落寞之感。這里,很好地運用了美感的差異性,以心態和環境的矛盾來渲染烘托內心的失意,從而更加突出了失意。二是轉折,此詩首贊侄兒之才,中慰侄兒之遇,至此,如果直接惜侄兒之別,則嫌生硬。現在通過寫景,將惜別之情寓于景中,然后再直抒離情,這樣不但顯得技法圓潤,而且覺得蘊藉含蓄靈活自然。
杜甫的《簡薛華醉歌》先敘薛華文章有神,自己萬事可傷,突然接著寫景:“氣酣日落西風來,愿吹野水添金杯”,以寫景突接敘事,從日落西風來轉到愿西風吹來野水添金杯,使自己能盡量借酒澆愁。這里的突接,主要起轉折作用。
明朝陸時雍《詩鏡總論》評價杜詩說:“蘊藉最深,有馀地,有馀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詠三諷,味之不盡。”杜詩對突接法的運用,除了達到這種一般的審美效果外,往往還有特殊的作用,使未盡之情更為激越,使忽寫之景更為蒼涼,此所謂“激壯蒼涼,神色俱王”。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偏鋒取勝》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暗接》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