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自由電影
從1956年到1959年出現在英國的一次紀錄電影運動。1956年2月,在倫敦的英國國家影劇院上映了一組由四部影片組成的冠以“自由電影”的影片,到1959年共有六組這樣的影片在這里上映。自由電影既是對六組影片的總稱,也是這次電影運動的名稱。這些影片是在英國電影學會實驗基金會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共同資助下,由一批有志于“復興英國電影藝術”的青年拍攝的。負責在國家影劇院上映這些影片的是一個非正式團體,主要人物有: 林德賽·安德遜,卡雷爾·賴茲,瓦爾特·拉薩里,約翰·弗萊徹,他們也是自由電影的主要影片創作者。有時人們將他們稱為自由電影委員會的成員。
自由電影,正如這一運動的名字所顯示的那樣,強調創作者的自由是其中心內容: 電影制作者有能力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 擺脫電影制片業的商業桎梏。自由電影的思想主要是在上映影片時印發在節目單上的聲明和安德遜、賴茲等人發表在《大學與左翼論壇》和《畫面與音響》雜志上的文章 (如《站起來! 站起來!》、《趕快滾出去》)中表達出來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三: 1.強調電影創作者的自由; 2. 電影制作者應成為當代社會的批評家; 3.電影藝術家和評論家應有社會責任感。在創作主張上他們強調向社會上和電影界內部的保守觀念挑戰,重視日常生活題材和創作中的個性表現。作為一個時代的電影運動,自由電影與當時英國整個文化界的反對保守觀念的潮流相聯系,例如以反保守著稱的劇作家約翰·奧斯本就同自由電影運動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創作上有過密切合作。
自由電影對美學問題并沒有表現出太大興趣。它的美學思想是在第一組影片的節目單上以一種格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的:“畫面說明一切。聲音詳述兼評論。規格大小無關緊要。完美并非目的。一種態度意味著一種風格。一種風格代表著一種態度。”這些聲明表達出了對商業電影的懷疑,因為商業電影尤其講究技術上的完美。但是,自由電影的青年導演們雖然對電影制片業持敵視態度,但并不反對同職業電影工作者進行合作,而且這個運動的成員中拉薩里和弗萊徹本人就是當時英國很有名的紀錄電影攝影師,他們都為年輕導演拍過影片。
在自由電影存在的幾年里,拍攝過如下能夠反映它的創作主張和美學思想的影片: 安德遜的《夢幻世界》 (1953),勞倫薩·馬茲提的《齊心合力》 (1954—1956),安德遜和居伊·布萊恩頓的 《星期四的孩子們》(1954),賴茲和托尼·理查遜的《媽媽不讓》 (1955),安德遜的 《每天除了圣誕節》(1957),賴茲的《我們是蘭倍斯區的小伙子》(1959),等。
在自由電影的名義下拍攝的影片都是以表現真人真事為內容的,但是這些影片的創作者忌諱用紀錄性一詞來描述他們的影片,尤其不愿將之同30年代英國紀錄電影運動的影片相提并論,因為他們認為那場運動倡導用紀錄電影來為政府機構或社會團體的利益服務,紀錄性一詞已含有粉飾和美化現實的涵義。安德遜甚至宣稱,紀錄手法將妨礙電影杰作的產生。自由電影的作者們希望自己的影片不僅僅是報道,而是試圖加入比報道更廣泛的含義,因而他們的影片就不僅是對主體的簡單觀察,同時也包含著作者對主體的評論。在這樣做的時候,他們在表現手法上亦有某些創作,如象故事片那樣加入一些情節。
自由電影運動于1959年宣告結束。是年3月,自由電影青年們聯名發表一項聲明,宣布“自由電影已經死亡,自由電影萬歲!”運動結束后,安德遜、賴茲和理查遜等人陸續進入英國商業電影制片機構,成為故事片的著名導演,他們在運動結束后以及60年代初拍攝的一些影片,如理查遜的 《憤怒的回顧》(1959)、《蜜的滋味》 (1961)和 《長跑者的孤獨》 (1962),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 (1960),安德遜的《如此體育生涯》 (1963) 等,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由電影運動的精神,通常也被視為該運動的產物。自由電影對現代紀錄電影流派如真實電影產生了影響。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地下電影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