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詩風近杜》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落筆沉痛,含意深遠,此李詩之近杜者。(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卷四)
【詩例】
丁都護歌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系磐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解析】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風以清雄奔放著稱。《唐宋詩醇》評他的這首《丁都護歌》說:“落筆沉痛,含意深遠,此李詩之近杜者。”認為李白這首詩從情感特征、表達方式和詩歌意境等方面來看,其風格是接近于杜甫的。杜詩風格的主要特征是深廣的憂思、沉雄渾厚的感情基調和詩境的悲壯之美。《丁都護歌》的確具有這三個方面的鮮明特色,是李詩之近杜者,是浪漫主義詩人的現實主義力作。
這首詩描寫了纖夫的生活之苦,表達了作者對勞動者的深切同情;感情基調沉痛悲憤,情思悠遠,深厚凝重。《丁都護歌》原屬樂府舊題,是南朝樂府吳聲歌曲名,曲調哀切,多敘述戎馬生涯的辛苦和思婦的怨嘆。李白用舊題創新意,寫纖夫為應官差,在炎熱的季節里拖船運石的辛苦和悲憤,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
全詩運用寫實和一唱三嘆的抒情方法。首二句“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點明纖夫們是從云陽出發北上遠行的,同時描繪了運河兩岸商賈云集、市場繁榮的景象。交待了地點,又渲染了氣氛,以樂景寫哀,反襯出纖夫們的悲苦和辛勞。“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巧妙用典 (參見《世說新語·言語》劉孝標注),形象地道出了纖夫們應征拖船的時間是在炎熱的夏季,從正面又一次強烈地渲染了氣氛。我們可以想見,在商賈云集的運河邊,在炎炎赤日下,一群衣衫襤褸的纖夫拉著大船,艱難前進。“拖船一何苦!”詩人深切的同情發為一聲沉重的感嘆。這是一嘆。“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通過纖夫們的極度干渴來強調天氣的炎熱和勞動的繁重。同時,河水混濁無法飲用加劇條件的惡劣,又暗示了運河水位下落,河床變淺,船只難以行進的艱巨事實,進一步說明了勞動的艱苦和繁重。“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此情此景之下的纖夫們,唱起了凄切哀怨的都護歌,真叫人摧心裂肺,傷心落淚啊!既是寫實又是抒情,這是二嘆。最后四句場面更為開闊,作者的筆鋒也由拉船的纖夫旁及到采石和運石的工人。“萬人系磐石,無由達江滸。”“系”一作“鑿”,這里是搬、運的意思,“磐石”大概是指太湖石,因其多孔洞,是建筑園林的好材料。成千上萬的人們在這里采石運石,可是要把這些巨大笨重的石頭運到江邊又是談何容易!“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您看到那巨大的芒山和碭山了嗎?人們采集和搬運的巨石就跟這山一樣大啊,我掩面流淚,為千古以來人民的苦難感到悲憤難平! 詩人最后這一聲撼人心魄的感嘆把情感推進到了極點。這是三嘆。這一唱三嘆的抒情和嚴格寫實的手法,最為充分地表現了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和作者的深切同情,創造了極為沉雄悲壯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意境悲壯,語言質樸,風格深沉凝重,與李白詩歌的主體風格有著很大差異。嚴羽《滄浪詩話》說:“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的確,二人詩風是有很大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不是不可逾越的。李白的詩歌風格主要特征是清壯奔放的感情基調,一瀉千里爆發式的抒情方式,瞬息萬變的想象和詩境的清雄奔放。但是在這首詩里,作者的詩風沉郁情感基調沉痛悲壯;以嚴格的寫實手法、一唱三嘆的詠嘆,描述悲壯凝重的生活畫面。這些,都是典型的杜詩風格。這種風格在李白詩集里是極為罕見的,但是卻達到和杜詩神似的藝術境界。這說明李白詩歌創作,也有繼承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直接描述現實生活情景的一面,盡管不是主流,卻是極富異彩的一面。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出入淵明》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意近風人》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