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文辟公①,有功有德的諸侯,
錫茲祉福②。祖宗給我幸福這么大。
惠我無疆③,對我恩情無窮盡,
子孫保之。子子孫孫保有它。
無封靡于爾邦④,莫貪財,莫奢侈在你的國家,
維王其崇之⑤。對天王呀,要尊重他。
念茲戎功⑥,想著這些大功勞,
繼序其皇之⑦繼承的人呀,要光大它
無競維人⑧,萬事莫如得人強,
四方其訓之⑨。四方的人就學習他。
不顯維德⑩,道德顯明真榮光,
百辟其刑之(11)。諸侯們就模仿他。
於乎!前王不忘(12)。啊啊!祖宗亦忘不了這些事呀。
(采用金啟華譯釋)
[注釋]①烈:功業文:文德辟(bi)公:諸侯。②錫:賜。茲:此。祉:福。③惠:惠愛。④無:通“毋”,不要,莫要。封靡:大罪。⑤維:語助詞。王:先王。或作文王,或釋為周的列祖列宗,俱通其:語助詞。崇:崇尚,推重。之:你,你們。⑥戎功:大功。戎,大。⑦繼序:繼承,序通“緒”。皇:大,美。⑧無:通“毋”。競:強,強力。無競,不要逞強力。人:賢人。⑨四方:同下文的“百辟”都是別的諸侯的意思。“四方”指周圍諸侯,“百辟”指許多諸侯。訓:法則,用作動詞,仿效的意思。⑩不:同“丕”,大。(11)刑:通“型”,典型,用作動詞,效法的意思。(12)於乎:嗚呼,嘆詞。前王:先王,指文王或周的列祖列宗。
[賞析]武王崩,成王即位。成王年幼,由叔父姬旦——世稱周公——攝政。成王七年,周公歸政于成王。成王掌政,致祭于宗廟(一說文王廟),諸侯前來助祭。成王賦此詩,戒勉助祭的諸侯。
此詩曾有人主張分為兩段,以為“繼序其皇之”以上,為君敕臣或周公戒諸侯之辭,“無競維人”以下,為臣戒君或周公勉成王之語。此說前人曾指出不妥:一詩不可作兩人語,一詩也不可勉兩人(見《詩經原始》)。的確,這種分法不妥,它不符合詩意,破壞了詩旨的統一性。但決不是說不能分段,我認為此詩可分三段:
前四句為導辭。第一句為呼喚語。下面三句意思是先王(指周的列祖列宗,一說指文王,皆通)賜給我們無邊無際的福祿,我們子子孫孫要永遠保有。“子孫保之”是以成功告神的習慣用語,頌詩和銘文中多用之,有以慰祖考的意思。“保”亦作“寶”。這是勉勵眾諸侯的話,也包括致辭者“我”在內。
中間八句是戒勉諸侯之辭。八句可分四組,可稱四戒:一要守法,不要在自己的領地里為非作惡,以致犯下彌天大罪;二要繼承和發揚乃祖乃父的功績,不要辱沒先人;三、四組是說不要逞用武力,要做一個賢明的人,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這樣四方諸侯就會效法你。“四方”、“百辟”都是指眾諸侯。“訓之”、“刑(型)之”都是“以你為榜樣”的意思。“訓”作法則解,這里用作動詞,是“效法”的意思,用法與“刑(型)”相同。把后四句解釋戒君和勉王,大概是與把“訓”解作“順”有關。把“訓”釋為“順”,必然要把“四方其訓之”釋成“四方順從你”,“你(之)”只能是指周王了。中間八句是主要部分前兩句是戒;后六句偏重于勉,但勉勵的后面含有警戒的意思,勉也就是戒。
最后一句呼吁不要忘記先王的遺德,是結束語。在結構上與開頭的“子孫保之”相呼應,有結束全篇的作用;在內容方面說,它是喚起眾諸侯懷念先王的感情,使他們能接受戒勉:在形式上,它是服務于祭祀先王的儀式。
這是一首政治詩。它是成王對待諸侯的政治綱領。它反映了成王的部分政治主張,也反映了成王與諸侯的復雜關系。語言精煉準確,但“質木無文”。
上一篇:《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猗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