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世家》鑒賞
導語:
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由興盛轉向衰微,各諸侯國與中央背道而馳的狀況愈加明顯,對于地方政權、財政經濟、兵士武備等各種實權的掌控轉移到了各諸侯國手中。
《十二諸侯年表》用列表的方式記錄了各諸侯國盛衰興亡、斗爭博弈的重要事跡。選文因篇幅有限,擇取了從公元前655年至前632年的部分年表,包含晉國重耳“逃亡—復國—稱霸”事跡的記載,主要以晉文公重耳的振興史為實例,借以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春秋時期霸主成長和國家崛起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引導社會風俗、培養民眾道德倫理的禮樂權力也開始了下移,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逐步演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
《吳太伯世家》記載了吳國從祖先吳太伯遠避荊蠻至夫差亡國的一段興亡史,篇中再現了吳楚、吳越以及吳與中原諸侯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也反映了吳國內部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在選文中,以講述季札觀樂的事件為主,兼有一些體現季札德行和能力的事跡。季札對各種音樂的細致分析,既展現了一位賢明而聰慧的知音人士對音樂的敏感程度,反過來又可以透過這些窺探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得道在禮樂權力分配上的表現,值得細細品味。不過,我們也應當注意到下面的兩種現象:一則,雖然周王室除了名義上的王室尊嚴外,實力已經弱化到與中等諸侯國幾近的地步,但它仍然具有旗幟性的作用,諸侯們仍然愿意在一定程度上奉養并加以利用;二則,禮樂大權的下移也帶來了禮樂制度的分散,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哪個諸侯國能夠真正獨攬這一大權。
上一篇:《史記·魏其侯善待軍吏》鑒賞
下一篇:《史記·秦國的強盛之道——王權集中,對內法家治國,對外遠交近攻·范雎蔡澤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