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漢王朝的守疆與拓疆·李將軍列傳》鑒賞
選文: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②善騎射,殺首③虜④多,為漢中郎?!瓏L⑤從行,有所沖陷⑥折⑦關⑧及格⑨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 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⑩習(11)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12)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庇谑呛T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13),李廣乃歸其大軍?!?br>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于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14)以自衛,莫(15)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16),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17)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18)程不識。
……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19),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20)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21)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
……元朔六年,廣復為后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后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避娛磕税?。廣為圜(22)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23),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24)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后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
后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25)自請行。……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并于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26)。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愿居前,先死單于?!贝髮④娗嘁嚓?sup>(27)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 自辭于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28),曰:“急詣(29)部,如(30)書。”廣不謝(31)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32)導,或失道,后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33)醪(34)遺(35)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36)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br>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 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彼煲蹲詣q。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注釋〕 ①射:古官名,掌射。②用:因。③首:敵首。④虜:俘虜生敵。⑤嘗:通“常”。⑥沖陷:沖鋒陷陣。⑦折:折沖。⑧關:抵擋。⑨格:抵擋。⑩勒:整頓。(11)習:訓練。(12)走:奔向。(13)平旦:清晨。(14)刀斗:銅器,晝炊飯,夜持擊以報警。(15)莫:通“暮”。(16)陳:通“陣”。(17)佚:放松。(18)苦:以……為苦。(19)麾下:部下。(20)乏絕:窮乏斷絕。(21)度:揣度。(22)圜:同“圓”。(23)裨將:副將。(24)治:整治。(25)數:多次。(26)屯行:中途停留。(27)陰:暗中。(28)莫府:同“幕府”。(29)詣:到。(30)如:依照。(31)謝:辭別。(32)亡:失去。(33)糒:干糧。(34)醪:混合酒。(35)遺:贈送。(36)責:責令。
鑒賞:
飛將軍李廣是中國歷史上膾炙人口的名將,千百年來,他的事跡一直廣為傳頌,唐人有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正是經過司馬遷的如椽大筆,一代名將的形象才在人們的腦海中定格。
李廣是將門之后,年輕時就曾得到文帝贊許。但他真正為大家所熟知,是在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中。這場發生在漢匈之間空前慘烈的戰爭為李廣提供了展示軍事才能的廣闊舞臺。他驍勇善射的特點一次次得以充分的發揮。本篇就記載了他的幾個經典戰例。
一次,李廣追捕匈奴射雕者卻突然遭遇大批敵軍,敵眾我寡,部下都驚慌失措,但若此時逃跑,亦難逃滅頂之災。危難之際,李廣沉著應對,布下疑兵之計,故意示敵以弱,讓敵人誤以為自己是引誘敵人進圈套的疑兵,而后面還有漢軍的大部隊。敵人果然不敢輕舉妄動,而幾次試探,都被李廣用精準的箭術打退。在始終無法探知李廣虛實的情況之下,匈奴人只好撤退。
又有一次,他所率領的部隊遭遇匈奴主力,敵我實力相差懸殊,在危急的情況下他指揮若定,先是命令自己的兒子殺入敵軍展示武勇,以此安定軍心,又指揮軍隊奮勇抵擋敵軍,用自己出神入化的箭術給予敵軍巨大殺傷,從而穩定了戰局,讓敵人無懈可擊,最終等來了援軍,擊退了敵軍。
通過這些戰例可以看出,李廣的軍事才能主要體現在“勇”和“善射”上,而他的這一特點,正是漢匈戰爭初期漢朝軍隊所缺乏的。漢族曾經長期處于守勢,一方面受制于漢朝的國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與漢族不善于騎兵作戰有關。因此在邊境的小規模沖突中,漢朝經常吃虧。正是在這種逆境之下,人們渴望有一個能克制匈奴的英雄出現,而李廣的橫空出世,符合漢王朝的期望。他武藝高強,箭術無雙,多次憑借出色的箭術在戰場上力挽狂瀾;他膽略過人,有豐富的戰斗經驗,多次上演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他與士兵同甘共苦,待人寬厚,性格直率。不過李廣為大家所心折,更主要的還是在于他的個人魅力,他天生善射又英勇無比,不懼危險而一往無前,渾身洋溢著個人英雄主義的氣質。雖然常常處于危險之中,但是他從不更改自己的處事方式,留下了許多佳話,諸如射箭入石這樣的故事,一直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特別是在漢匈戰爭尚處在小規模沖突為主的初期,李廣這種極富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行為恰好能有效地克制匈奴人的小部隊騷擾,勇敢而善射的李廣不僅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也贏得了對手的敬畏,“飛將軍”就此名動天下。
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匈戰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雄心勃勃的漢武帝希望能擊潰匈奴,解決北方的邊患,因此此時的漢匈戰爭,不再是以前的小規模沖突為主的情況,而多次出現大規模的對決,在此種情況之下,李廣的個人之勇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因此他雖然多次出征,卻始終未能取得大的戰功。等到漢朝與匈奴決戰的時候,李廣的年齡已經很大了,但是壯志未酬的他依然堅決要求隨軍出征。因為種種原因,當時的統帥衛青并沒有安排李廣作為主攻,與李廣產生了矛盾,結果李廣憤而出征,迷失了道路,并沒有按期與部隊會合。衛青派人來問責,李廣就自殺了。
雖然李廣一身本領,未能封侯確實有些時乖命蹇,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李廣的悲劇卻又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李廣性格上存在缺陷,他快意恩仇,心胸不夠寬廣,霸陵尉因為職務行為沖撞了他,他就記恨在心,設法公報私仇。他心無城府,率性而行,這種直爽的性格很容易使他采取極端的行為,最終的自殺正是這一性格所驅使的結果。
另一方面,李廣是一個將才,卻并非一個帥才,通過與程不識的比較可以看出,李廣帶兵過于隨性寬松,約束性不夠。這種方式雖然容易贏得士兵的信任,但是卻不利于大部隊的統領。因此在小規模沖突為主的戰爭初期,他還能用個人魅力凝聚部隊;而一旦到大部隊作戰的戰爭后期,他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特別是他常常自恃箭術高明,只身殺虎,近身射敵,這種以身犯險、暴虎馮河的事情,不應該是一個統領三軍的將領所為。須知統帥的安危事關整個戰局,怎么能輕易將自身置于危險的境地呢?此外,李廣的威名也是導致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名望是一把雙刃劍,所謂樹大招風,李廣的英勇善射,一方面為他贏得巨大的聲望,但另一方面,卻使他始終成為敵人關注的焦點。每次出戰,因他的名望,匈奴不敢輕視,總是會將攻擊的重點放在他身上,因此他經常遭遇匈奴主力。常常但求自保,故而難有戰功。更為重要的是,漢匈戰爭的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李廣卻始終未能應時而變,仍憑血氣之勇征戰沙場,一代名將的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
上一篇:《衛將軍驃騎列傳》鑒賞
下一篇:《史記·漢王朝的守疆與拓疆·衛將軍驃騎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