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第 二 章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第 三 章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第 四 章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第 五 章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第 六 章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第 七 章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第 八 章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第 九 章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第十二章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第十三章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第十四章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第十五章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第十六章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第十七章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第十八章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第十九章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第二十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注釋〕 殀(yāo):短命。壽:長壽。不貳:專一不變。 俟(sì):等待。 巖墻:高而危險的墻。 桎梏:刑具。桎梏死者:指犯罪被處死。 之:指人的善性。 反身:自我反省。 強:勉力,努力。恕:指推己及人的恕道。 著:明白。 無恥:沒有羞恥之心。 無恥之恥:對于沒有羞恥之心感到羞恥。 無恥矣:這里指不再有羞恥之事。 機變之巧:指運用權謀機詐與算計的技巧。 何若人有:怎能比得上別人呢? 勢:指權勢地位。 亟:急速,立刻。 宋句踐:人名,姓宋名句踐,不見于他書,生平不詳。 游:指游說諸侯。 囂囂:形容人自得自在,不介意得失的樣子。 佚:通“逸”。佚道:使百姓過安逸生活的政治路線。 以生道殺民:指不得已而運用刑殺的手段,而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民眾更好地生活。 驩(huān):同“歡”。虞:通“娛”。 皞皞(hào)如:廣大自得的樣子。 庸:酬謝功勞。 君子:指圣人。 存:停留之處。 仁言:有關仁德的說教。仁聲:體現仁德的音樂。 良能:天生的本能。 孩:幼兒的笑。孩提之童:指抱在懷里剛會笑的幼兒。 豕(shǐ):豬。 幾希:很少。 沛然:大水奔涌的樣子。御:抵抗。 德慧術知:德行、智慧、道術、才能。 恒:常常。存乎:在于。 疢(chèn)疾:災患。 孤臣:被疏遠的臣子。孽子:古代常一夫多妻,非嫡妻所生之子叫庶子,也叫孽子,地位卑賤。 容悅:取悅于人。 王:用作動詞,指做天下的王。不與存:不在其內。 故:指災難病死等不幸事故。 怍(zuò):慚愧。 所性:視為本性的。 大行:指理想、抱負行于天下。 分:本分,職分。 色:氣色。睟(suì)然:顏色潤澤的樣子。 盎(ànɡ):顯露。
〔鑒賞〕 這部分是構造儒家人生哲學的基本框架,論述人們應當如何度過一個富有意義、成功而又愉快的人生,著重說明人們應當有怎樣的人生追求,樹立怎樣的幸福觀。為此孟子深刻地闡述了個人奮斗與個人命運的關系。
孟子的人生哲學的理論基礎是心性學說,他的心性論是對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以至于后世的學者把他視為儒家心性之學的主要奠基者。本篇第一章提出的盡心、知性、知天的遞進關系是他的心性學說的最高概括,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思想。根據孟子的哲學,人的本性,即人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地方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是人人都有的,每人生來就有的,它們是仁、義、禮、智的萌芽,是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它們潛藏了人的完善和發展的一切可能性。因此把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最充分地加以發展、擴充和實現,也就對人性有了最深刻的認識。真正認識了人性,就會有仁的自覺,這樣就能體認、把握、上達天道。因為仁愛生,是生生不已之意,而天道就是生生不已之道。仁既是人的精神生命力,又是宇宙的生命力的表現。此外天代表了必然性和神圣性,因此一個人“存其心”、“養其性”,就明白了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和必須要接受的命運,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實行仁義之道。這就是孟子說的“事天”,即實行自己不可推卸的神圣的人生使命。他認為這樣人們就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
確立了安身立命之處,就會有崇高的志向和情趣。君子當然有“達則兼善天下”的大志,但是他們不以取悅于君主為能事,而以尊德樂義、造福百姓為悅。孟子把權力欲排除在理想人格的幸福觀之外,第八章稱贊古代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代賢士“樂其道而忘人之勢”。在第十九章中孟子提出了“君子三樂”,首先說“王天下”不在其中,作為一種對比,他列舉了以下三樂:父母身體健康,兄弟姐妹平安無事;仰不愧于天,俯對得起人;得到天下英才對他們加以教育。可見在孟子看來,君子的幸福是在尊德樂義、溫馨的家庭生活和師生關系中體驗到的精神愉悅,這甚至要高于“王天下”的得意之情。
以這樣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和自己的生活,就會坦然面對所遭遇到的一切,不管是窮困的生活還是犧牲生命,因為這一切是為了完成天所賦予的使命。同時又由于這是“事天”的神圣使命,所以知命的人不鋌而走險,不以身試法,不拿自己的生命當兒戲。正因為如此,知命的人很少死于非命。
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能恰當地對待個人奮斗和服從命運的關系。人生有些東西,如道德和智慧,是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可以獲得的,這些東西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因此要盡力去追求。另外一些東西,如地位、權力、財富,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的,對它們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但是無論在什么事情上最重要的是自我的覺悟,所以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向外追求遇到問題,首先要檢查自己,審視自己的意識是否純正,方法和態度是否正確,實行仁義的覺悟和力量是否充足。這樣不僅能克服存在的問題,而且如無內疚之處,就能心安理得,保持心靈上的寧靜和愉悅,所以“樂莫大焉”。
有了安身立命之處,就會有羞恥之心,對自己心靈上的污垢、品行和才能上的缺點、思想言行中的錯誤有一種特別敏銳而痛切的感覺。有了這種羞恥之心,人們痛下決心,痛改前非,才會真正發奮努力,有所作為,才會有所成就。
君子雖然以“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為樂,但是這還不是他們安頓性命的根基所在。因為是否能平天下,定四海之民,這還決定于種種外部條件,君子不把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決定于外部事物,而是置于自己心靈的崇高精神追求之中。他們安頓性命的根基,不會因為自己身居要職、大行其道而有所增加;也不會因為自己身居陋巷、窮困潦倒而有所減少。正因為如此,這個根基才是最堅實、牢靠的。孟子指出,君子安頓性命的根基是扎根于心靈中的仁、義、禮、智。建立了這樣的根基,不論他們個人的命運如何,他們的心神總是恬靜怡然,在生活中總是樂天知命,忘懷得失,自得其樂。這就是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理想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
上一篇:《堯曰》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原文|注釋|賞析